【两会前瞻】疫情暴露公共衛生應急短板 完善體系建設迫在眉睫-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2020全國兩會 > 現場報道

【两会前瞻】疫情暴露公共衛生應急短板 完善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2020-05-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記者 王長久报道:每年全國兩會聚焦話題都很多,但今年來說,疫情防控則一定是重中之重。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兩會甚至因此而延期。毫無疑問,在疫情防控面臨常態化挑戰的當下,醫療衛生領域必將會受到空前關注,尤其是對於疾病防控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勢必會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解決疾控過程認知根源和保障不足的問題,解決科技攻關投入不足、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加速推動中國疾病防控體系的建設。

  與臨床相比公衛地位低

  長安國際信託副總裁張勝日前對媒體表示,此次疫情一方面彰顯中國的制度優勢、舉國體制的強大力量,但也暴露了中國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預計全國兩會上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強調加大公共醫療體系的建設投入。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武留信說,這次疫情對中國整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體系、防控能力、救治能力都是一次大考,也暴露出四大弱項:一是公共衛生較弱,長時間重治輕防,重醫輕衛,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都缺乏人手,資源不充分;二是預防環節較弱,光重視治療,卻輕了預防;三是全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特別是社區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弱;四是長時間重西醫輕中醫。

  國家開發銀行原行長鄭之傑認為,從疫情情況看,中國在公共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基礎設施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國每千人常住人口持證醫師數為2.6人,與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3.4人還有一定差距,千人口註冊護士約為OECD平均水平的1/3,萬人全科醫生數約為OECD平均水平的1/5。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也表示,不要因為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就認為中國公共衛生的基礎很好。中國公共衛生有些地方做得不錯,比如說計劃免疫工作,但整體的公共衛生體制凝聚力不夠,很多骨幹人才都在離開這個隊伍。另外,SARS後國家很重視公共衛生建設,但之後的很長時間,特別是過去醫改的10年,實際上是公共衛生滑坡的10年。曾光表示,鍾南山院士有一句話說得好,就是和臨床相比,公共衛生地位低。

  「改革+投入」兩手都要硬

  結合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專家學者認為,要解決中國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建設的問題,一是要深化改革,二是要加大投入,兩手都要硬。

  南海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海帆指出,國家應從制度上把公共衛生的特殊治理事件處理程序從現有體系中獨立出來,建立應急響應體系、重大疫情災情設施管理體系和特殊時期應急徵用體系。有不願具名的學者也對記者稱,國家應提高各級CDC的地位,各級CDC應該儘量少受制於各級地方政府,一旦發生疫情,可以垂直上傳國家最高決策部門。

  另外,就是要通過政府引導,強化各級公共衛生部門。這次疫情帶來一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對中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光說:「公共衛生過去一貫是這樣的,沒有傳染病流行公共衛生就會低落,重視的人很少,因為公共衛生問題平常不是政府經常想到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總說預防為主,為什麼總宣傳預防為主,實際上在很多地方沒有做到預防為主,所以才經常宣傳。如果公共衛生系統不加強、不重視,可能還要遇見很大的麻煩。」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日前曾表示,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治領域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後領域、甚至是盲點。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比重往往比較低。1978年到2018年醫院數量增長了3.55倍,而在這40年間GDP增長240倍。2018年中國衛生領域政府財政支出佔GDP比重不到1.7%。所以,疫情之後,國家勢必要加大對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的投資。

  專家學者特別強調,加大公共醫療體系建設投入也會帶動相關產業,這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