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張名片-香港商报

人在社會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張名片

2021-01-06
来源:香港商报网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領域,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守則。誠信素質體現著人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彰顯著人的人格品質、價值取向。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真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麽?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 就像車子沒了車軸,根本就沒法在社會上行走。

 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劉伯溫在其著作《郁離子》中講過一篇「賈人重財」的故事:濟陰地方有個商人,在渡河時翻了船,他攀著漂浮的枯木大聲求救。一位漁民駕船來救他,商人向他許諾說:「我是濟陰地方的富豪,如果你能救我,我將給你一百金。」

 漁民把他救了上來,還把他送上岸。商人卻只給了他十金。漁民說:「你許諾說 給我一百金,卻只給了我十金,這種行為不對吧?」商人勃然大怒說:「你只是一 個打魚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突然 得到十金,難道還不滿足嗎?」漁民默不作聲地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商人乘船通過呂梁時,船撞上大石,商人再次翻落水裏。那位漁民恰好在場卻不去相救。有人問他:「你 為何不去救他?」漁民回答:「這個人就是許諾給酬金,卻失信耍賴的人。」商人於是被淹死了。

 在這篇寓意故事中,濟陰商人因為失信譽而失了性命,由此可見誠信在社會上有多重要!

 唐代名相張九齡說:「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雲惟佳信與義。」

 中華傳統文化將誠信當作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日常生活實踐中的第一要義。《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程頤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講誠信、重承諾,一言九鼎、有諾必踐, 是華人社會公認的價值準則。人有誠信,才能贏得信任;人有信譽,才能獲得口碑。誠信是人具有社會屬性的第二張身份證,無論 人際交往、商品貿易,還是企業經營、外交談判,一個人的誠信素養和良好信譽,就是 一個人最具含金量的名片。

 泱泱中華文明五千年,誠信的傳統美德一以貫之,如曾母的「殺豬守信」、商鞅的「立木為信」、季布的「一諾千金」等,都形象詮釋了誠信的人格魅力,以及誠信帶來的道德力量,為後人留下了世代傳頌的千古佳話。

 在這些膾炙人口,發人深省的誠信故事中,影響力最為廣遠,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關公白馬坡踐諾斬顏良的故事了。

 關公自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以共死,從此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關公為了保護劉備家眷,土山約三事進了曹營。面對曹操的籠絡厚待,關公明明白白、坦坦蕩蕩地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官渡之戰中,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曹操,圍白馬,連斬曹將宋憲、魏續,並敗徐晃。曹軍大震,關公主動請纓,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履行了當初對曹操的承諾。

 曹操表封關公為漢壽亭侯。當關公得悉劉備下落後,毅然封金掛印,拜書辭曹。

 關公忠義無雙、重信守諾、義重如山的精神品格,是關公人格魅力中最明亮的閃光點。《左氏春秋》雲:「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關公因此被中華文化推崇為誠信的模範、信義的楷模,成為與文聖人孔子比肩而立,尊為中華文武二聖之一的「中華武聖人」。

 誠信不僅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也是一個社會共同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誠信也是其中一項做人最起碼的道德 要求。

 《淮南子》雲:「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人行天地間,誠信是做人之本,立業之基。一個人講誠信、重承諾,就能通達天下,無往不利;若是不講誠信,背信棄義,只會眾叛親離,自取滅亡。

 弘揚關公文化,推進誠信文明建設,強化社會誠信意識、自律意識、奉獻意識,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要求自己、規範自己,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方式指導自己、鞭策自己,以知行合一的工作原則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家業興旺,事業通順,國家富強,民族昌盛。(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