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劉備借荊州是誰編出來的真相剖析(一)-香港商报

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劉備借荊州是誰編出來的真相剖析(一)

2021-02-05
来源:香港商報

 前幾周我們針對關公「失荊州」之史實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考辨,也獲得很多讀者的迴響;其中反應最熱烈的莫過於是「荊州」歸屬權的詢問,因為荊州本為劉表領地,後為其子劉琦繼承,而劉備是其宗叔,並受劉表所託輔佐之,這本就沒有東吳領土問題,更遑論以赤壁之戰的勝負作為戰利品之分配。為了讓大家更清楚解開這些沉冤千年的歷史謎團,因此從本周起我們將藉著「借荊州」之說,透過史事紀錄與刊載,為大家分析劉備借荊州一事究竟是誰編出來的真相。

 一、前言

 一千多年以來,世人對三國吳、蜀借荊州之爭議,始終不斷,無論是稗官野史、鄉野俚語,均有相關的記載與敘述;同時各為其主、各執一詞的說法至今仍爭論不下,其肇因實與《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有極密切的關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是記載三國歷史人物事跡,最直接也最詳細的兩部史書。《三國志》是正史,《三國演義》乃野史小說,這兩本書對有心研究三國歷史者是值得閱讀參考,但此二書都有不盡圓滿之處。因《三國志》係作者陳壽,依據三國各國原有的史官紀錄,加上自己蒐得的資料編纂而成。而各國紀錄的史料,縝密粗疏多寡不一。且陳壽是晉臣,而晉朝是承襲曹魏天下,上下君臣全部是曹魏之大臣或其子孫。所以作者在編撰過程若有摻雜一些政治或個人利害考量,作品內容就難保不會有所偏頗。以《三國志》篇幅為例,全書共有六十五卷,《魏書》就佔有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蜀書》最少只有十五卷,而且記載的最為簡陋。又評論蜀臣也不是極為中道,如評諸葛亮為「年年勞師動眾,最後又未能成功,大概在臨機應變,統帥軍隊的謀略方面,不是他所擅長的。」如此說法就未必公正。而《三國演義》因為是小說,為了要使情節精彩,內容多少會有一些虛構。不過兩書相互參考是可以增加互補之功。

 世人受《三國志》及《三國演義》部分內容的影響,因此有許多人認為,劉備借荊州是確實有依據的。甚至有些人更以為,劉備借而不還,是不講信義的狡賴之徒。但有許多學者專家卻以為,借荊州之事,完全是事後東吳人編造出來的一篇謊言,所以此事至今仍然爭議不休。而這些爭論是關係着一個立世的公平正義,也牽涉到蜀漢劉備君臣的道德清白,所以必須考察清楚。為了使真相明白,讓世人有一個新的思考方向,筆者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及其他相關史籍記載與借荊州有關的史料摘錄節要出來,以供讀者參考。

 二、《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借荊州的相關記載

 (一)《三國演義》的借荊州由來

 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至五十六回記載,魯肅幾次至劉備處欲討荊州。東吳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的,以孫夫人招親為餌,騙劉備過江要逼還荊州。又《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孫權採張昭之計,以母病為由,騙孫夫人帶劉禪過江為質以換取荊州,和第六十六回孫權遣諸葛亮長兄諸葛瑾過江索荊州等等。從這些事件,似乎讓人覺得劉備向東吳借荊州,應該是假不了的事。可是由《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的趙子龍佔有南郡,張飛奪取荊州,關公取得襄陽;第五十二回之張飛、趙子龍合取零陵,趙子龍取桂陽;及第五十三回的張飛取武陵,關公取長沙等等事證,很明顯可以看出,上列所有領土全部是孔明運籌帷幄,蜀軍將士用命據有的,實在看不出有向東吳借的跡象。只是東吳一直以為,赤壁之戰是東吳之功,因而荊襄應屬東吳所有。而蜀漢為了聯吳抗曹,不想與東吳傷和氣,才權宜說以借的名義,而實際上荊州從未讓東吳佔領過,也就是說本來就不屬於東吳的疆域。它原本是劉表的封地,後來劉表幼子劉琮投降曹操,長子劉琦尚在劉備陣營,透過荊州名士馬良獻策,收取南荊州四郡。簡單來說,荊州本來既非東吳屬地,哪來的租借問題?(下周五待續)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 黃國彰)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