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香港商报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2021-02-10
来源:香港商報

 天地生萬物,惟人為萬物之靈。南宋大儒蔡沈《書集傳》中雲:「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於物。」

 四端,指的是人心中本應具有的四種心態、情感,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雲:「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態、情感,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開端、萌芽,故稱四端。

 人有惻隱之心,故而能夠仁者愛人,潛心向善;人有羞惡之心,故而能夠知廉知恥,有所為有所不為;人有辭讓之心,故而能夠文明守禮、恭敬謙和;人有是非之心,故而能夠辨識善惡美醜,向善去惡,走上人生坦途。

 孟子說:「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可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有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就能擴展開去,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造福社會,造福人群,使天下安定繁榮。人如果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連自己的父母都難以孝敬侍奉,更何況他人?

 邵雍詩雲:「萬物有精英,人為萬物靈,必先詳事體,然後論人情。氣靜形安樂,心閑身太平。伊耆治天下,不出此名生。」

 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心靈。心靈是人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的主宰。心之所發,意之所到,無所不至。

 人的思維活動、言行舉止,無不是由心靈來催生情感、調劑情緒,選擇善惡方向的。

 人心向善,則為良心、善心,所言所行,皆為善言善行,必然善有善報,福至、慧至;人心向惡,則為魔心、惡心,所言所行,皆為惡語惡行,必然惡有惡報,禍至、災至。

 心學大師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心中的「定盤針」,就是人的良知,就是人天然的本心。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就是心靈保持天然本心不被誘惑所牽絆,不被情緒所控制,不被利益所扭曲變形的堅固保障。

 南宋時期,福建沙縣有個讀書人名叫倪閃,字泰夫,家中頗有資財。倪閃為人勤儉節約,但又天生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救濟貧民。每次出門,倪閃總是帶著許多銀錢,看見貧窮人家,就施捨給他,不要人家報答。甚至有時路經貧困家庭,也會把錢扔進院子裏,不管人家知不知道。

 倪閃屢次參加舉人考試,都不中,有人就譏笑他說:「妳這樣周濟貧民有什麼好處呢?上天知道妳做了好事嗎?」倪閃聽了,沒有回應,行善反而更加熱心、積極。

 有一年大饑荒,路上餓殍遍地,倪閃設粥場賑濟饑民,被救活的人不可勝數。

 高宗紹興五年,倪閃參加科舉考試,當地的人很多都夢見他家的門外豎著一面旗幟,上寫「饘粥陰功」四個大字,果然這科考試,倪閃金榜題名。

 倪閃歷官寧國府教授,出私幣創齋舍,置瞻學田。秩滿,遷廣東提督卒。

 《關帝覺世真經》雲:「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

 人心向善,這是人性的本來面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善良是人類的本能。人心不善,是因為心靈受到了污染,人心受到憂、樂、喜、怒、欲、利影響,失去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以致心猿意馬,惟利是圖,走上歧途。

 所謂禍從亂中起,福從靜中來。內心的安寧、平和,源自於擁有一顆善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就是人一生最大的底氣和福氣。我們選擇做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時常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樣的目的,只是因為這是對的,這是無愧良知的。(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