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歷史英雄,弘揚忠義精神-香港商报

尊崇歷史英雄,弘揚忠義精神

2021-03-10
来源:香港商报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魂魄,是鞏固基業、定國安邦、抵抗外侮、團結民眾、護國佑民的時代先鋒。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中華民族歷來有崇拜英雄的優良傳統。回望歷史長河,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從姜尚管仲,到孫吳屈原,從韓信張良,到衛霍關公,李靖、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最厚實的坐標,最耀眼的明星,成為構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

 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國殤》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詩人以凜然亢直、真摯熱烈的筆觸,描繪了英雄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悲壯場景,抒發了作者對英雄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緬懷之情。

 以尊崇英雄,弘揚忠義精神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砥礪前行的重要法寶,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價值觀傳承,培養了中華民族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靈魂。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傳統文化格局,關公忠義神勇、志興漢室的高尚志節,贏得了中華兒女共同的尊崇和敬仰,感染了歷朝歷代無數的忠臣義士,盡忠報國,捨身取義。關公由此成為了中華民族英雄的道德楷模,忠義精神的文化符號。

 南宋大儒廬陵曾三異在《同語錄》中認為:「《九歌·國殤》,非關雲長之輩,不足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自唐宋開始,關公就成為了激勵忠臣名將奮勇殺敵、報效國家的精神偶像。唐代詩人郎士元曾寫詩讚美關公:「將軍稟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南宋名將岳飛自小便以關公為英雄榜樣自我激勵。據岳飛之孫岳珂編輯的《金陀續編·百氏昭忠錄》輯錄孫逌《紀鄂王事》言:「(岳)飛常與人言:使飛得與諸將齒,不在偏校之外,而進退稟命於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公)、張(飛)輩功烈相仿佛耳!」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讀史》一詩中寫道:「顏良文醜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後二句的意思是,我如果能做到像關公張飛這樣名傳千古的驍勇名將,泰山也如同一根毫毛無足輕重了。由此可知關公在愛國詩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明清之時,關公被明清兩朝尊奉為「國家保護神」,祀典也由「從祀」升級到「專祀」,「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神格也從宋時「義勇武安王」升格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明代著名的九個邊防重鎮: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無不建有關廟,作為守疆衛土,鼓舞軍士奮勇抗敵的精神支柱。

 明代著名將領胡宗憲曾練兵於杭州吳山壽春庵,關帝夜間託夢,貢獻用兵方略,已而果然連破賊數陣,胡宗憲於是將位於七寶山麓的原寶蓮院改為關廟。

 戚繼光所統率的戚家軍、浙閩兵,有?崇拜關公的歷史傳統。戚繼光、俞大猷圍剿盤踞南澳島的海盜吳平時,屢攻不下。戚繼光用夢中關帝所授之計,果然大獲全勝。戚繼光部將,曾參加剿吳平戰鬥的南澳副總兵於嵩,為報答關帝託夢破賊之功,擴建了關帝廟,碑文說:「侯(關帝)生年未嘗一履其地,乃顯相王師,破此黠賊,……其血食茲土也,有由然矣。」

 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二十五日大總統批令將關帝奉為軍神。民國十二年(1923年)抗戰軍人合祀關公、岳飛二神時說:「關壯繆翊贊昭烈,岳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誠以忠武者,國基所以立,民氣所以強。當此民國肇興,要在尚武。」關公忠義精神團結了中華兒女,為振興中華、萬眾一心,書寫著人類大篇章。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