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孫權在歷史上的定位與評價分析(一)-香港商报

三國的錯誤歷史傳說探討 孫權在歷史上的定位與評價分析(一)

2021-03-19
来源:香港商報

 三國時曹操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段詞出自南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宋詞,這句話似乎是歷史上唯一對孫權的最高評價了。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稱帝後,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於神鳳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歷史上對劉備和曹操不乏溢美之詞,然而對孫權卻鮮有正面評價。孫權也算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了,能夠在亂世之中與蜀漢、曹魏三足鼎立,也算是一方之主。但為何孫權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且有許多史學家更予以嚴厲的惡評?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孫權的前半生和後半生簡直可以說是兩個人格。他早期任能委賢,坐鎮江東,終成三分之勢。稱帝之後昏庸無度、不下桓靈,重用呂壹,南魯之爭,逼死陸遜。加上性多猜忌,殘暴不仁,又陰狠至極,全無半點謙愛之心。孫權在赤壁大戰之後,為穩固江東地盤,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以拉攏劉備陣營。後為要佔有荊州,以母病危急為由,將其妹騙回江東,令其夫妻兩地相思,最終悲恨而亡。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稱:「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就是指孫權雖有勾踐委屈忍辱的奇謀,但是其性格多疑猜忌,好殺殘暴,不認親情,因此導致晚年廢立太子的東宮大亂,間接埋下加速東吳滅亡的種子。

 此外孫權性情暗藏狡詐反覆,不但見利忘義,而且背信棄盟。為了要擴大東吳領土,不惜背盟蜀劉聯合曹魏,從後方偷襲關公大本營;雖然成功奪取荊州全土,拓展疆域,但也因此留下背信負義,甚至被文史學家評為奸謀狡詐之漢賊的歷史惡名。如《朱子語類‧卷一百卅六歷代三》記載:「學者皆知曹氏漢賊,而不知孫權之為漢賊也。若孫權有意興復漢室,自當與先主協力並謀,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纔整頓得起時,便與壞倒!如襲取關羽之類是也。權自知與操同是竊據漢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滅曹氏,且復滅吳矣。權之姦謀,蓋不可掩。平時所與先主交通,姑為自全計爾。」又三國魏.史學家魚豢也評之「不愛其民,昏昧暴虐,殘暴逆道,且背棄天恩,罪大惡極。」如裴注引《魏略》雲:「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及評論魏之三公時亦曰:「吳王孫權,幼豎小子,無尺寸之功,遭遇兵亂,因父兄之緒,少蒙翼卵昫伏之恩,長含鴟梟反逆之性,背棄天施,罪惡積大」。無論是陳壽或是裴松之,他們的觀點都認為孫權因反覆無常生性多疑的個性使然,最後導致吳國「君不君,國不國」,嚴重阻礙吳國的發展,尤其枉殺多位忠直之臣。我們不得不說這些都是孫權的生性疑忌和背信忘義所引起的後續不良效應。(下周五待續)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院長 黃國彰)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