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昭國人信仰之光,照亮人生前行之路-香港商报

重昭國人信仰之光,照亮人生前行之路

2021-04-19
来源:香港商報

 人生在世,總要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無論是為了討生活而輾轉奔波的人,還是為了覓食而上下翻飛的鳥兒,辛勞過後,只有回到家裏、巢裏,才能找回安逸和寧靜。家是所有人心靈的港灣,有了家的存在,身心才有地方安住,人才會感覺踏實、安心。

 家是人物質世界的避風港,信仰是人思想靈魂的棲息地。

 星雲大師說:「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信仰,生活便沒有立場而失去意義。我們要使生活內容更充實、更美化,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廣信府誌》中有則故事:清世祖順治五年,周毓華的父親客死他鄉多年,不知骨骸在何處。周一片孝心,想尋找父親的遺骨,好好安葬。他於是在關帝神像前祈禱,求關帝明示,當夜關帝來到他的夢中,親書:「二十四日得見父骸。」二十四日那天,他果然在一老人的指示下,很快地找到了父親的遺骸,恭敬地厚葬了。

 這就是信仰帶來的力量和福報,他虔誠信仰關帝,關帝也憐憫他一片孝心,親自示書,助他找到了父親遺骸,完成了身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信仰是一種出乎本性,發乎自然的精神力。信仰給人們帶來光明,帶來指引,帶來溫暖,帶來希望,幫助人們抵御內心深處的黑暗、孤獨、淒冷和絕望。

 信仰絕不是一種簡單的依靠、一種盲目的崇拜、一種懵懂的相信,真正的信仰是要求信仰者按照信仰的光明指引,秉持信仰傳輸給人的聖潔思想、道德、精神、理想、信念和行為規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知所以為,知所以不為,行所當為而必為。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傑出的高僧,也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在國際上聲譽甚高。

 畫家劉海粟回憶,弘一法師到上海來,上海高官貴胄、名流顯達爭相招待他住豪宅、坐豪車,他都婉言謝絕,自己主動住在關帝廟裏。劉海粟去看他,卻見弘一法師穿着草鞋,房中只有一張簡陋的床板。劉海粟一生狂放不羈,此時卻感動地流淚。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大舉侵華,對廈門狂轟濫炸,好友們勸他離開廈門躲避炮火,他堅決不肯,對眾人說:「如廈門失陷,我願以身殉。古人說:『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做個出家人,對生死當不容懷戀!」並自題居室為「殉教堂」,表明「為護法故,不怕炮彈」的態度和決心。

 在給弟子郁智朗的信中,弘一法師附上詩文,以表心誌:「日輪換作鏡,海水挹作盆。照我忠義膽,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愧,塵劫願猶存。為檄虛空界,何人共此輪?」

 抗日戰爭期間,弘一法師堅持留在閩南,奔波於廈門、泉州、漳州等地,宣傳抗日救國,號召僧眾同心協力,保家衛國。在泉州時,弘一法師對眾弟子說:「我們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泉州古稱)之水,身為佛弟子,於此之時,不能與國家共患難,為佛家張點體面,自揣不如一隻狗,狗尚能為主人守門,我等一無所用,而猶靦顏受食,能無愧於心嗎!」隨後,法師寫下「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警句,呼籲僧眾「我們佛教徒屬國民一分子,愛國之心當不後人,捍衛國家乃國民天職…」

 信仰賦予了一個人短暫的人生以永恒的意義。信仰,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對待他人、對待國家、對待民族、對待社會的態度。有信仰的人,有原則、有底線;有信仰的人,有責任、有擔當;有信仰的人,有慈悲、有感恩;有信仰的人,有尊嚴、有氣節;有信仰的人,有勇氣、有信念。

 真正的信仰,會超越得失、超越生死、超越時空、超越榮辱、超越世俗、超越自我。

 當代學者周國平說:「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最高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

 信仰如燈,能指引光明;信仰如水,能滋養智慧;信仰如傘,能遮擋風險;信仰如泉,能洗滌惡念;信仰如海,能容納百川。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重昭國人信仰之光,將會是國家昌盛民族復興最具力量的根源所在。(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