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法,德行為先-香港商报

用人之法,德行為先

2021-12-29
来源:香港商報

 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德行。德行不正,縱然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也難以取得圓滿的結果。

 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宣子要為智氏家族選擇繼承人,智宣子喜歡兒子智伯瑤,打算立智伯瑤為繼承人,他的兄弟、智氏家族軍師智果對此勸諫,請求以另一個兒子智宵為繼承人,認為智伯瑤雖然有顏值高、射術精、有才藝、能文善辯、堅毅果決五大優勢,惟獨缺少仁德之心,如果以這五種優勢去做不仁不義的惡事,智氏家族必會走向滅亡。

 果如智果所料,智伯瑤成為智氏家族繼承人後,頻頻向晉國掌握大權的其他五個家族挑起戰爭。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聯手,打敗智伯瑤。智伯瑤被殺,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領地。

 只有智果,事先預料到風險所在,為了保全智氏血脈,另立宗廟,別為輔氏,智氏兵敗晉陽後,得以免遭殃及。秦滅六國後,輔姓不忘先祖,恢復智氏,智氏血脈得以延續。

 北宋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周紀一》中評論說:「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才能是德行的輔助,德行是才能的統帥。選人用人,首先是看這個人的人品、德行,其次是看這個人的學問及思想,再次是看這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最後才是看這個人的才藝、語言水平等。

 司馬光按德、才的不同構成將人才劃分為四類:「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並鄭重提出警告:「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意思是說,用人最佳的選擇是「任人唯賢,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如果品德和才能不能兼備,那就要有德行的人,如果有德行的人也沒有,那麼寧願要無德無才的愚人,也不能要無德有才的小人。

 在司馬光看來,任用一個才能勝過德行的小人,對組織、對集體、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遠比任用一個無才無德的愚人要嚴重得多。

 關帝在《戒士子文》中說:「予叨職司三教,糾察賢愚,凡遇選士場闈,考察善惡。德行優而吉神護,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隨,難期發達。苟一念之未純,雖窮經而何益!」

 關帝是儒釋道三教共同尊奉的神明,在佛教是伽藍菩薩、蓋天古佛;在道教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在儒家是關夫子、武聖人,文衡聖帝。關帝統領天地人三教,監察人間善惡。德行優良的人,就會有神明護佑,最終功成名就,心想事成。心術不正的人,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積下纍纍冤孽,即使有短暫的榮耀,長期看也難以發達。一個人若是心念不純正,就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又有什麼用處?

 用人是事業成功的關鍵,選對人,用對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戰國時,魏文侯與李克有段對話。魏文侯問:「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魏國需要在魏成和翟璜二人中選一為相,請問誰更合適?」李克提出了「識人五法」:第一,居視其所親。觀察他平常與什麼人在一起交往、親近,是賢人還是小人。第二,富視其所與。觀察他富有之後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是用來做善事,還是滿足個人私慾。第三,達視其所舉。觀察他地位顯赫後,如何選拔舉薦人才。第四,窘其所不為。觀察他處於困境時,做什麼與不做什麼。第五,貧視其所不取。觀察他貧困潦倒時,索取什麼與不索取什麼。

 根據這五個標準,魏文侯確定任用魏成為相。翟璜不服,質問李克,說自己推薦了吳起、西門豹、樂羊、屈侯鮒以及李克本人,為魏國作出了很大貢獻。李克說魏成有千擔俸祿,九成用於百姓,只有一成自用,因而吸引到賢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推薦為帝王之師,這樣的德行才能擔當相國。翟璜恍然大悟,向李克道歉。

 考察一個人能否擔當重任,首先是考察他的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事的基礎,上到治理國家,下到管理企業、家庭,德行比才能更加重要,而且,越是重要的崗位,任用有德之人越至關重要。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