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勸勉士子 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香港商报

關帝勸勉士子 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

2022-04-11
来源:香港商報

    關帝聖訓云:「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可以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更快地擁有改造自身、改造社會、改造自然、造福百姓的能力。

    中國古代對讀書人非常尊重。北宋時期汪洙《神童詩》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春秋戰國之前,讀書識字是貴族階級才具有的資格,孔子在民間建立了「有教無類」的私學教育形式,讀書識字才進入到了平民家中,「學而優則仕」成為平民家庭步入政治決策圈的首要途徑。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誕生,使讀書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北宋真宗趙恆《勵學篇》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讀書人是社會的棟樑,讀書人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活躍,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修養、文明禮儀、民風習俗、社會風氣、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關帝護國佑民,精忠高義,深知讀書人對世風走向所具有的引領作用,所以對於讀書人的道德修養、人格品行、思想操守、日常行為都極為看重,屢屢顯聖勸諭。

    關帝在《戒士子文》中說:「帝君曰:夫四民之中,士子居首;百行之內,孝行為先。予叨職司三教,糾察賢愚,凡遇選士場闈,考察善惡。德行優而吉神護,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隨,難期發達。苟一念之未純,雖窮經而何益?聊述往事以訓諸人。」

    關帝大義秉承春秋,被儒家士子尊奉為「文衡聖帝」。關帝告誡士子,士農工商四種職業,士子居首,不僅在於士子有知識、有學問或專項技能,更在於其有道德、有品格、有修養,足以成為工人、農民、商人的表率。士子在國為國家盡忠,在家為父母盡孝,在社會上誠實守信,有情有義,推而廣之,就能帶動其他三民的效仿,促進社會的文明昌隆。

    關帝告誡士子要以德行為本,孝道為先,行善積德,造福百姓。並舉出很多例子,語重心長向士子講解士子應具有的道德品行、思想行為,告誡士子「德行優而吉神護,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隨,難期發達」。

    凡是科舉考試的日子,關帝巡查時都會非常嚴厲,凡是遇到士子與普通平民的糾紛,關帝對士子的處置都會非常嚴肅,這是「《春秋》責備賢者」的內涵所在,越是對於賢者越要嚴格要求,才能真正促其茁壯成長。

    宋代大觀年間,有位書生名叫羅鞏,父母親在兩年中先後因病去世。他有一個哥哥,沒有讀過書,拖延著不願支付安葬費。羅鞏不願自己擔負安葬費。棺柩停在屋中,三年多時間都沒有入土安葬。

    後來羅鞏赴京趕考,經過一處關帝廟,當地傳說這座廟非常靈應,因此香火鼎盛,人流如織。羅鞏也隨眾到關廟焚香叩頭,祈禱高中。這天夜間,羅鞏夢見關帝顯聖,指着他父母棺柩對他說:「孔聖人論『孝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現在你父母去世這麼久,都沒有安葬,這是你的不孝,冥司會給你記上一項重罪,你的惡報難逃,不必再問什麼前程,早些回家去吧!」

    羅鞏聽了卻很不服氣,辯解說:「我上面有一位哥哥,父母遺體沒有安葬,我哥哥應負大部分的責任。冥司要怪罪的話,也要先歸罪我哥哥,怎麼能把罪過記在我的帳上呢?」

    關帝怒叱道:「你是一位士子,是讀過孔孟聖賢書的人,應當明禮知義,篤行孝道。你的哥哥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庸碌之人,不足深責,你們怎麼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呢?你不行孝道,還在推諉狡辯,只會罪加一等!」

    羅鞏大驚醒來,非常惶恐,急忙僱船返家,途中竟覆舟而溺斃水中。

    士子作為古代讀書人的一種寬泛統稱,是有知識、有理想、有節操、追求內聖外王、實現民族強盛的中華文化傳承者和推廣者,承擔着「立德,立言,立功」的神聖使命,「凡為士者,各宜勉旃」,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