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祭祀關帝的歷史文化源流-香港商报

國家祭祀關帝的歷史文化源流

2022-06-06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人對祭祀文化極為講究。《荀子·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祭祀是為了讓中國人「不忘本」。中國人通過「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的祭祀活動,來表達對「天地君親師」的崇敬和感恩,表達不忘根本、繼往開來的信仰理念: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先祖是宗族血緣的根本,君師是倫理教化的根本。

 在儒家聖王所制定的祭祀儀典中,所祭祀的對象,除天地、祖先,還包括那些制定良策讓百姓獲得實惠的人、那些為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人、那些勞苦功高安定國家的人、那些幫助國家抵禦災難的人、那些保護人民遠離禍患的人。

 《禮記·祭法》云:「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無疑,在中國民間社會具有崇高聲望地位,威靈赫赫、護國佑民、主持公義、有求必應的關帝爺,成為民間崇祀最為普遍,祠廟數量最多、祭祀規格最高、祀典最為隆重的古代英雄聖賢。

 明神宗皇帝曾為關帝廟撰聯云:「五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以此讚揚中國民間社會崇拜祭祀關帝的盛況。

 最早祭祀關帝的活動出現在漢末三國時期。文獻記載,關帝大義歸天後,曹操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關帝頭顱於洛陽南門外,即今關林,並親自拜祭,贈封荊王。孫權以諸侯禮葬關帝正身於當陽,即當陽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塚。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關帝復仇親征孫權,在成都為關帝建衣冠塚,招魂祭祀,在當陽大王塚拜祭關帝,在玉泉山建關公祠,成為中國最早祭祀關帝的祠廟。

 關帝成神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據歷代續修的《當陽縣志》記載,關帝歸天後,荊州民間年年祭祀關帝,「邦人墓祭,歲以為常」。

 唐代詩人郎士元曾寫有一首《關公祠送高員外還荊州》的五言古詩:「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誰為感恩者,竟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隔。離宴對祠宇,灑酒暮天碧。去去勿復言,銜悲向陳跡。」

 官方祭祀關帝,始於唐代中期。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奏請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從祀武成王廟,關帝亦在其中。這是正史記載官方祭祀關帝最早紀錄。

 北宋開始,民間崇拜關帝的風俗日益盛行,「說三分」、《三國志平話》、戲曲、皮影等藝術作品,助推了關帝英雄故事在民間社會的傳播,關帝顯聖靈跡、民間傳說的大量出現,增強了中華民眾對關帝的崇拜和仰慕,民間大量自發興建關廟,元代之時已有「義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說法,使得民間祭祀關帝活動更加普及,更加方便、更加廣泛,如四月初八、五月十三、九月十三祭祀關帝都已經形成民間喜聞樂見的大型民俗節日活動。

 明代初年,朱元璋「定諸神封號,凡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關帝恢復原來的封號和諡號,即漢獻帝所封「漢壽亭侯」及蜀漢所諡「壯繆侯」。時間未過多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建關公廟於雞鳴山之陽,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原因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曾多次得到關帝的庇佑幫助。

 明人倪岳在《覆正祀典疏》中說:「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兵戈所向,(關)神陰佑為多,及定鼎金陵,乃於雞鳴山建廟以崇祀,載在祀典。」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仿照南京修建關廟,將關廟祭祀列入大明會典。明嘉靖年間,關帝祭祀由「從祀」升級到「專祀」,關帝成為國家祭祀對象,祀典也日益隆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敕封關帝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特頒帝王冠冕;萬曆四十二年又加褒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實現了關帝國家祭祀儀典的成熟定型。

 祭祀關帝,無論官祀或是民祀,都是對關帝精神、關帝神格、關帝信仰地位的尊崇和愛戴。關帝崇拜,代表了中華民族上千年以來共同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精神源頭。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