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崇拜為何歷千百世而不磨?-香港商报

關帝崇拜為何歷千百世而不磨?

2022-06-08
来源:香港商報

 關帝是中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歷史英雄人物。關帝在民間社會裏備受尊崇,以關帝為主祀的關帝廟遍布全球各地,信仰關帝的華人社群遍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儒家文化為大傳統的中華文化體系裏,關帝也佔據着崇高的地位,與文聖人孔子比肩而立,尊為武聖人,祭祀關帝的廟宇也被稱為武廟,與文廟一樣同享國家祭祀。

 從明代開始,關帝廟已與祭祀文聖人孔子的文廟並行天下,而關帝廟的規模及數量遠超文廟,香火之盛也遠超其他歷史人物。

 對此文化現象,明代中期文學家、軍事家徐渭在《蜀漢關侯祠記》中早已有過具體描述。徐渭說:「蜀漢前將軍關侯之神,與吾孔子之道並行於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縣而已,而侯則居九州之廣,上自都城,下至墟落,雖煙火數家,亦靡不醵金構祠肖像以臨,球馬弓刀,窮其力之所辦,而其醵也,雖婦女兒童,猶歡欣踴躍,惟恐或後。以比於事孔子者,殆若過之,噫亦盛矣。」

 究其原因,可從以下幾點窺見一二:一是關帝對他人的態度,君子見其大,孫權陰狠,關帝不因其大國之君而曲意逢迎,面對孫權的虛情假意,包藏禍心,關帝罵使拒婚、直斥其非;曹操奸狡,關帝不因其禮遇厚待而改變初衷,當得知劉備下落後,關帝毅然決然掛印封金、作書辭曹;眾庶見其小,關帝善待卒伍,傲上而不忍下,尚賢禮士,如胡昭;同情義軍,如孫狼;結交忠義,如張遼;寬宥黃巾,如周倉;展現了關帝正直坦誠、心無邪曲、重情重義的為人品質。

 二是同時代人對關帝的評價,孔明大賢,稱讚關帝絕倫逸群;劉備英君,為關帝復仇寧失其國;曹操梟雄,盛讚關帝天下義士;吳魏敵手,猶讚關帝勇而有義。《三國志》作者陳壽稱讚關帝世之虎臣,有國士之風。孟子稱讚孔子,也是舉孔子弟子宰我、子貢、有若對孔子的讚譽。劉備、孔明皆是史書上有名的賢德之士,他們對關帝的讚美親近,正是後世讚美稱頌關帝的堅實註腳。

 三是後世忠義之士對關帝的讚美稱頌,皇室朝廷對關帝的歷代褒封,普通百姓對關帝的愛戴推崇,儒釋道教對關帝的敬奉倚重,顯現了關帝無與倫比、傳頌千年依舊興盛不衰的人格魅力,是經過歷史驗證和積澱出來的成果。

 明萬曆朝兵部尚書張五典在山西澤州《關帝祠記》中說:「自古英雄之士,樹節烈於當時,而垂鴻基於後世者,代不乏人,至於神威顯赫,歷千百世而不磨,盡億兆之人心,咸敬畏而尊奉者,蓋莫如關帝。」

 為何關帝能夠超然出拔於歷代英雄賢士,張五典如此解讀:一是炎漢之末,漢室不綱,群雄割據,智勇之士,莫不趨附強權,只有關帝識劉備帝室懿親,素有仁德,一言契合,千載盟心,於顛沛流離之中不離不棄,此識此見,此忠此義,比古俠士也不遑多讓。

 二是徐州之戰,關帝被困土山,仗忠義而死,又有何難?然而關帝受劉備託妻之重,於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善待皇嫂,若知劉備下落雖千里萬里依舊追尋。這種犧牲自己名節以全夫婦君臣之高義,又豈是悻悻小丈夫所能做到的?關帝的耿耿精忠,凜凜大義,又豈是尋常將帥和百姓所能揣度和望背的?

 三是關帝一生以匡扶漢室、志存一統為己任,鎮守荊州期間勵精圖治,恩信大行,軍備強盛,又逢劉備平定西蜀,正是廓清中原、興復漢室的大好時機。關帝毅然北伐襄樊,智勇兼備,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議徙遷都。孰料孫權背盟,呂蒙襲取荊州,興漢大業毀於一旦。蓋天不祚漢,非智慮有所不逮也。然而關帝的忠義之心、正直之品、剛大之氣,鬱抑而旁發者,豈能瞑目於九泉?「於是在天之靈,磅礴於宇宙間,質之若臨,呼之若應,上至天子,下至匹夫,無不敬畏而戶祝之。」

 關帝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高尚品格,是人們尊崇愛戴的人文基礎;關帝護國佑民、懲惡揚善的靈應事跡,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精神寄託。歷千百世而不磨的關帝崇拜,凝聚着中華兒女對中華優秀美德的認知、熱愛和推崇,展現著中華文化自覺和自信的獨特魅力,彰顯着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觀、思想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