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朽浩氣長存關帝廟-香港商报

英雄不朽浩氣長存關帝廟

2022-07-11
来源:香港商報

 中國是信仰多元化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崇信天道,崇尚道德,崇拜自然,講究和諧相生、兼蓄並容。在民智未開的原始社會,人們生產力低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因而對大自然的各種現象充滿了敬畏和恐懼,人們認為大自然中的一切現象都有神明主宰,因而出現了最早的太陽神、月亮神、山神、風神、雷神、水神、火神、河神等原始的自然神崇拜。

 隨着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上古時期出現許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聖賢,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如燧人氏鑽木取火、結繩記事,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火祖」。伏羲創立八卦,創造文字,結網捕獵,變革婚姻習俗,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神農炎帝製農具,種五穀,治麻為布,削木為弓,開闢市場,被尊為「藥祖」、「神農大帝」。軒轅黃帝發明了曆數、天文、陰陽五行、甲子紀年,設官司職,修德立義,被中國道教尊為始祖。其他英雄聖賢如射日英雄后羿,治水英雄大禹,造字聖人倉頡等,都被人們奉為神明,受到後人祭祀。

 對古聖先賢的崇拜和祭祀,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容,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同時也講究神道設教,天人合一,內聖外王,敬天禮人。儒家制定出一整套祭祀制度,並通過祭天、祭地、祭祖等祭祀活動,對民眾進行教化。

 先秦之後,人們對於「有功於國於民」的英雄聖賢,都要舉行崇祀。《禮記·曲禮》說:「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人們對英雄聖賢的崇拜,是民間信仰普及、升溫,推行廣遠的主要因素。這些祭祀活動既有官方以儒家忠孝思想為指引,以慎終追遠淨化民眾為倡導,為英雄人物建祠立廟,崇拜祭祀的,也有民間純粹出乎對英雄的敬仰、尊崇、愛戴,自發自覺地為英雄聖賢建起了祠廟,立起了聖像,每逢朔望及慶祝之期,百姓供奉豐盛祭品,演劇獻牲,人神同樂,漸漸形成了民間習俗,成為普及社會教化,引導民眾止惡向善、睦鄰友好、團結一心的傳統美德教育中心。

 在中華神州大地上,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信眾最為普及的廟宇,就是關帝廟。據《文史參考》(《國家人文歷史》前身)2011年7期文章指出,至清朝中期,全國就約有關帝廟30餘萬座,僅北京就有116座,其數量之多,居各種廟之首。「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是關帝廟分布廣泛的真實寫照。

 明代狀元錢福在《義勇武安王廟碑記》中說:「剛明正大之氣,人人同得以為人者,雖或屈抑於一時,而終將感發悼痛,積之久而不可自已,然後吾心之神若有見焉,而神若有所答焉,此廟祀之所由設也。」

 剛明正大之氣,即是孟子所說「至大至剛,充塞天地之間,配義與道,集義所生」的浩然之氣。這股氣於自然界,是化生萬物的基本物質;於人體,是人催生精神意志力,增加抵抗力、免疫力的基本來源。中醫認為,人之三寶,精氣神,氣,就是維持生命運行不息的基本元素。

 關帝是天地正氣的化身,是忠義精神的楷模,人們建廟祭祀關帝,虔敬祭拜關帝,便能夠從人神感應中獲取人體所需的精氣神、正能量。

 清雍正皇帝在御製《關帝廟後殿崇祀三代碑文》中說:「(關帝)神之陟降上下,顯赫鑒觀,以驚動覺悟,保佑扶持,與斯人呼吸相應者,感而通,微而著,洋洋乎忠義正直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與日月星辰同其明,江河山嶽同其體,風霆雨露同其功用。宜其英靈之振古常新,而為歷代賢豪所莫能並也。」

 在中華民眾的心中,關帝廟早已成為人們祈求公平正義,祈福平安健康,祈禱趨吉避凶,祈望幸福吉祥的精神殿堂。關帝崇拜、關帝信仰,寄寓了中華民眾對天道自然人道崇義的領悟和實踐,寄託了中華兒女對護國保民英雄聖賢的懷念和尊崇。清代名臣魏裔介在修復關帝廟碑記中說:「乃為闡揚帝君之所以有功於當時及萬世,而享此隆稱者勒之豐珉」,「俾後人入廟而祀,覽之有感,相與勉為正人。無忘此日修復之義焉。」

 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