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武廟 獨特的苗族蠟染關公圖-香港商报

安順武廟 獨特的苗族蠟染關公圖

2022-08-03
来源:香港商報

 地處雲貴高原的貴州安順市,也許你不太熟悉,而海內外著名的「搗珠崩玉,煙霧騰空」的黃果樹大瀑布,就在安順。安順素有「中國瀑鄉」、「蠟染之鄉」、「屯堡文化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

 在安順城區中華東路,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武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廟原名漢壽亭侯祠,後改稱關帝廟,清康熙五年(西元1666年)改建為武廟。在不足600米的直線距離內,安順武廟與貴州最早的地面古建圓通寺、安順古代地標建築西秀白塔鑲嵌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武廟坐北朝南,佔地3000多平方米,規製齊備,布局精緻。整體呈長方形,為石牆圍護三進四合院式石木結構建築群。走進精緻的武廟牌樓山門,沿中軸線排列着宮牆、泮池、關帝大殿、觀音樓。在大殿與觀音樓之間有兩廂,周圍還有十餘間相關建築。

1.jpg

 武廟大殿巨幅蠟染圖「招財進寶」,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蠟染製作。 (朱正明 攝影)

 大殿內,36根整料石柱構成主架,最高石柱14米,取材難度之大、建築工藝之精,享有「石柱殿堂之冠」的美譽。大殿供奉關帝坐像,兩側有關平、周倉護衛。坐像高4米,彩塑貼金,關帝一手捋髯,一手持《春秋》,寶像莊嚴。殿堂高懸「協天上帝」匾額,其楹聯曰: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武廟大殿內還有關帝行像一尊,身跨赤兔,手提青龍郾月,威風凜凜,令人望而起敬。

 大殿兩側巨幅蠟染圖「祈福平安」、「招財進寶」,皆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蠟染製作,看上去淳樸且精美,是安順武廟有別於各地武廟的一大特點。

 觀音樓內,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製作的劉關張三面巨大地戲面具,側牆上有安順蠟染製作的兩幅珍貴蠟染精品,一幅是宋代岳飛親筆題寫的《前出師表》,一幅以諸葛亮南征三國古戰場關索嶺為題材。

 安順少數民族蠟染歷史悠久,已傳承2000多年,被譽為「東方第一染」,如今故宮博物院仍珍藏十一至十七世紀的貴州蠟染。幾年前,我和台灣幾位朋友赴貴州考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來到安順武廟。整個武廟,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大殿兩側牆面上的兩幅蠟染精品。

 安順的朋友告訴我,蠟染在安順苗族布依族婦女中頗為盛行,製作流程先是選料,再是漿布、熔蠟、點蠟作畫、染色、脫蠟、漂洗晾乾。圖案分為自然紋和幾何紋,冰紋是傳統蠟染特徵。看過許多苗家蠟染作品,我感覺,蠟染是雲貴高原人們生產生活、敬仰嚮往的心靈符號,展現了苗族布依族人對幸福的渴求,對生靈的珍惜。蠟染就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們聯結起來,形成華夏民族獨特的民俗民風。

 在安順武廟,我對廟堂師傅說:「建議你們以安順蠟染為載體,製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關公故事圖,成為海內外關帝文化的一大亮點,成為人們遊覽雲貴高原的珍貴禮品!」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安順武廟都會表演安順地戲,當地民眾俗稱「跳神」或「儺戲」。這傳承了600多年的古老娛神舞蹈,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屆時,武廟內外鑼鼓震天,群情激奮,一片歡騰。

 安順境內,遍布三國文化遺跡。建興三年(西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在南中(今安順以西、雲南東部)一帶七擒孟獲。這裏還有中國唯一用三國歷史人物命名的關嶺縣,緊挨着著名的黃果樹瀑布。關嶺,即關索嶺的簡稱。民間相傳,關索是關公的第三位公子,荊州失陷後逃難在鮑家莊養病,傷勢痊癒後入蜀,正趕上諸葛亮南征,被拜為前部先鋒,一同南征,鎮守關索嶺,屢立戰功。關索嶺是滇黔古道的咽喉要塞,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裏留下了關帝廟、太子閣、關索洞、曬甲山、雙泉寺、馬刨井、諸葛營、孔明塘、孟獲屯、鮑三娘山等三國蜀漢南征遺跡。

 長江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攝影家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朱正明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