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良,在於有顆利益眾生之心-香港商报

真正的善良,在於有顆利益眾生之心

2022-10-10
来源:香港商報網

 《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中有則故事:

 元代時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謁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但現在有人很善良,但是子孫不興旺;有人很兇惡,但是家門很興盛,佛家的善惡因果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中峰和尚回答說:「普通人不能清理掉內心的世俗狹隘見識,慧心慧眼還沒有打開,所以把善的當成惡的,把惡的當成善的,這樣的事情常常發生。他們對自己顛倒了是非善惡,渾然不覺,不以為憾,所以才會去抱怨上天的善惡報應有所偏差。」

 眾人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怎麼可能會弄顛倒呢?」中峰和尚便讓他們試着舉出善和惡的情形。有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有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清白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眾人七嘴八舌地列舉了很多善和惡的情形,中峰和尚都搖頭說未必。

 眾人疑惑不解,請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回答說:「心裏想着對他人有益處的,這就是善;心裏只想對自己有益處的,這就是惡。如果心裏想着是幫助他人,助益他人,即使是打人、罵人,這也是善;如果心裏只想着對自己有利益,即使對他人再恭敬,再有禮貌,這也是惡。所以說,人行善事,是出於公義,利益他人,這種公心就是真善;人行善事,目的是為了自己,這種包藏私利的善就是假善。所以人發心利益他人的善,是真善;做表面形式、實則利益自己的善,是假善;不帶有個人目的的善,是真善,帶有個人目的的善,是假善。這些真善和假善的區別,需要在具體實例中甄別判斷。

 在這則故事中,中峰和尚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如何分辨真善和假善的標準,那就是看發心。如果發心是利益他人而不帶有個人目的是善,就是真善;如果發心是為了個人目的,無論表面上做了多大的善,那也只是假善。

 《菜根譚》中有句話:「有心為善難如願,無心施德功滿天」。

 真正的善良,最珍貴、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其無私。《了凡四訓》曾舉例說:「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意思是說:就好像善人用錢財救濟別人,心裏只想着幫助別人,沒想過自己會有什麼報答,被幫助的人也不知道救濟自己的是什麼人,中間的過程也不會在意用什麼救濟,救濟了多少,這種善行就是「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就是「一心清淨」,即使只是救濟一斗米也能種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也能消除千劫的罪孽。

 清末學者陳鏡伊編著的《道德叢書》中有則故事:「新安盧世澤,立心仁厚,見道上瓦石碎碗磚塊,必除去,曰:『老幼病瞽,月黑夜暗,遇之何堪?』年六十七病卒,至冥司,見一紫袍者曰:『此人舉步心存方便,當延壽二紀。』並命折桂花二枝授之,曰:『此汝除瓦石之報也。』醒更益相勸勉。壽九十有一,二子同登甲第。」

 善行無大小,關鍵在於要時時存有一顆利益眾生之心。《東嶽大帝寶訓》云:「天地無私,神明監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周而復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善良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真正的善良,至真、至誠、至情、至性,絕不摻雜任何的私慾企圖和功利之心,真正的善良,只是善良天性的真誠流露。《道德經》云:「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真正發善心、行善事的人,行善事不留姓名,不着痕迹。真正用心幫助他人,勸慰他人,說出的話容易讓人接受,沒有瑕疵。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微時潤物細無聲,然而天下河流匯聚,就形成了廣袤無垠、波瀾壯闊的大海。這就是善良的力量。真正的善良,不僅是一個善舉,更是一種修養;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信仰。如果這個世界人人爭做善事,爭做善人,世界必然更加美好,更加和平、昌盛。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