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危與機】疫情將催生旅業新格局

2020-03-0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2020年伊始,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火熱的春節旅遊市場按下了「暫停鍵」。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既是對文旅行政部門行業治理水平的「大考」,也是對文旅企業生存能力的挑戰。

  相關人士認為,疫情的突發和實際影響,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旅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不久的將來,隨着旅遊產業新舊動能的轉換、創新驅動賦能產業發展,旅遊市場主體的建設和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必將提升到更高戰略層面。依託智慧城市、鄉村旅遊和公共文化的發展,面向散客的「管家式」雲服務技術集成、連接鄉村旅遊供求並促進市場轉化、豐富夜間旅遊和景區感知的數字化等關鍵共性技術,將會獲得更多公共投入和商業資源。大集團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運營、小微創新企業日趨活躍的新型旅遊產業格局有望形成。

  香港商報記者 盧偉

  粵景區遊客縮水近九成

 

  春節期間,位於惠州市博羅縣的禾肚裏稻田酒店空無一人。

  由於針對這次疫情採取的近乎阻斷式防控措施,景區景點全部關閉,旅行社或OTA企業退團退款現象普遍,酒店和民宿等幾乎全部進入「冰凍」,旅遊文化演藝停業、旅遊餐飲和購物等無人問津,以及旅遊交通停運等,令旅遊業幾乎所有要素和領域均受到嚴重影響,與旅遊業相關的農副產品生產銷售、手工藝製作及銷售等也受到波及,旅遊企業陷入生存危機,有些企業甚至瀕臨破產困境。

  以旅遊大省廣東為例,疫情發生後,廣東旅遊市場遭遇重創。廣東省文旅廳近期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春節假期期間,廣東納入檢測的百家重點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63.2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的1428.3萬人次,下降了88.6%。據景區協會初步估算,一季度共損失77.6億元。如不能正常對外開放,預計二季度將損失64.8億元。日常人工維護成本、疫情防控開支、資金鏈壓力、自身人員流失等諸多不利因素疊加,損失還會進一步增大。

  據了解,廣東共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和旅遊度假區423家,直接就業人數約16萬人,間接就業人數達60多萬人。疫情發生以來,385家全部關停,同時受影響的還有旅遊飯店。

  2019年底,廣東共有星級飯店717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到2020年2月中旬,有488家營業,但開房率不到10%,191家已停業或歇業。據廣東酒店協會測算,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廣東省旅遊飯店接待住客數比去年同期下降98%,直接經濟損失超500億元。以疫情較嚴重的廣州、深圳市為例,廣州市已有57家星級飯店因基本維護成本入不敷出,防護物品設施缺乏、消費需求限制等暫停運營,取消客房預訂超5.4萬間。春節期間,深圳星級飯店僅接待遊客3678人次、營收217.58萬元,同比分別下降86.93%和81.81%,目前已有27家星級飯店停業。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研究政策中心主任吳志才表示,受疫情影響 ,預計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將分別負增長56%和15.5%,旅遊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大型旅遊企業由於資產規模大、在崗員工多,面臨極大的運營成本壓力;佔多數的旅遊微小企業,在「寒冬」中生存尤為艱難。

  另外,影響較大的還有會展商務旅遊。例如廣州,今年2-3月就有20場展會全部延期舉辦或取消。

  後疫情時代需加碼創新

  2003年的SARS,也造成了中國旅遊業的全面下滑,3個月停滯,3個月復蘇,但這次疫情的影響則更為深遠。世界城市旅遊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表示,這次疫情對旅遊全行業來說也是一種壓力測試,旅遊行業要學會危機管理,建立危機應對機制,研究危機對策,尤其要研究在危機之下的轉機,低谷下的旅遊新發展。

  在過去40年,中國旅遊產業也經歷了十次衝擊,其中四次是受國際性的因素影響,四次是國內因素的影響,兩次是綜合性因素影響,包括2003年的SARS。魏小安說,這些衝擊,是行業的洗牌,也是行業振興發展的機遇,因此學會如何「轉危為機」十分重要。

  只有對症才能下藥。為什麼突發事件一爆發,遊客一「禁足」,整個旅遊行業就立竿見影,整體「失色」?「主要是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太差」,北京來也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和發展動能方面都存在不合理。」

  張明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國旅遊產業的動能依然主要依靠資源要素稟賦投入來增加產量和產出,表現出「大而不優」的產業結構特點。而依靠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消費升級等「創新驅動」為旅遊產業賦能,正是旅遊產業結構轉型的方向,目前仍處在「勢強能弱」的階段。

  今年的新冠疫情,暴露了中國旅遊的「制度性短板」。疫情爆發之後,旅行業響應國家號召全行業關停,對防控疫情擴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集中暴露出了旅遊行業集中假日制度、危機管理和處理機制、應急服務和管理機制(集中體現在傳統旅行社、新興OTA企業等中間商身上)、多部門各行業的聯合聯動機制等的缺陷。此次疫情的爆發正好與旅遊行業近年來的「轉型陣痛期」和國內「經濟下行期」疊加,將促進制度性短板的修復。

  「此次疫情的影響超過了非典時期,如果沒有創新,還是傳統方式傳統運轉,我們這番苦真是白吃了,所以需要振興,研究振興。」魏小安表示,疫情將加速新型旅遊產業格局形成,企業可以抓住這個時機,研發新產品,研究新思路,引進新技術,開發新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後疫情時代」旅遊不是復蘇是振興。

  健康發展仰仗跨界融合

  此次疫情對旅遊企業,尤其是單一旅遊市場或者說單一產品供給的企業影響嚴重,歸根結底是因為「產品單一」「市場單一」。

  專家表示,後疫情時代,旅遊企業必須豐富產品供給體系,拓寬業務渠道,多市場、多領域組合,不能將自己限制在某一個領域。同時,要發揮旅遊的「吸附性」和「融合性」特點,強化實施「旅遊+」和「+旅遊」戰略,積極推進旅遊與其他產業或者市場主體的融合或合作,如旅遊+文化、旅遊+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體育、旅遊+教育、旅遊+科技、旅遊企業與保險企業的合作、旅遊企業與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旅遊企業與教育機構的合作等等,極大拓寬旅遊的渠道和功能,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

  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內外兼修」,功能延伸,跨界融合。跨界對於當今的產業經濟而言並非新鮮事物,但旅遊業的跨界才剛剛開始。此次疫情,勢必會加速旅遊業跨界融合的步伐,從線上到線下,從C端到B端,從旅遊到「旅遊+」,形成越來越多的生態圈。

  吳志才表示,後疫情時期旅遊業將呈現兩個新機遇:一是消費觀念深刻變化開啟生活新方式;二是行業發展深刻變革開創消費新渠道。

  疫情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將推動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升級,研學、親子、康養、鄉村旅遊以及體育和戶外運動等生態旅遊將迎來發展高峰。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成為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同時催生出「宅旅遊」的新形式,「宅旅遊」將逐步成為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和旅遊新經濟的創新點,加快線上文旅平台建設,支持圖書館、博物館、出版社等公共文化場所推出「網上展覽平台」。

  為支持旅遊業的振興,專家建議廣東省參考SARS時期貼息的做法,設立專項資金,對旅遊景區在基礎設施改造、產品提升、業態創新、人員培訓、品牌創建與營銷推廣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具體項目補貼或獎勵,由內到外重振旅遊消費信心。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