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特别报道

海內外專家聚首福建馬尾 共謀船政文化繼承和發展之路

2019-08-0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7月28日,“留存·弘揚”船政工業遺產保護與發展專題論壇在福建馬尾船政格致園切割車間舉辦。作為全市“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的專題論壇之一,本屆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各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留存”與“弘揚”的主題,共謀新時代船政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路。
 
 
  主題一:船政歷史與文化內涵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圍繞船政文化的核心精神內涵發表了看法: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為挽救清朝統治展開洋務運動,而創立船政,就是洋務運動的開篇。可以說,船政是中國開啟近代化大幕的一個重要標誌。
 
  陳悅認為,船政精神的精髓是愛國精神。“談起船政,我們能夠想到很多標誌性的日期,特別是1866到1874年,船政擁有很多令我們引以為傲的‘船政之最’,但大約1875年之後,船政急轉直下,由於國力日漸衰弱,清廷及中華民國不再給予船政政策支持。但福建船政並沒有被暗淡的政策所淹沒,在低谷中仍然不斷為祖國輸送軍艦和人才。這樣的歷史不容回避,在逆境中,船政依舊不忘救國、強國的精神顯得更為珍貴,更值得我們後人傳承和發揚。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聚集在這裡談這些一百多年前的事呢?我們就是要從這些歷史中汲取正能量,學習、繼承、弘揚這些永遠不會過時的可貴精神。”
 
  船政文化專家顧問劉傳標認為,福建創立船政是“天時地利人和”。首先,福建是東南地區七大門戶之一,毗鄰海洋。19世紀,清王朝的危機主要來自西方的海上侵略,在福建設立船政有它的戰略地位。再者,福建臨海,海洋文化積澱深厚,福建人多親海,靠海生存,以海為生,因而船政在此誕生是一個必然結果。他認為,船政精神可以概括為四點:愛國、敬業、求實、創新,這四點符合我們當下所追求的精神,新時代的我們必須繼承並弘揚船政精神。
 
 
  主題二:國際視野下的船政文化
 
  在船政文化專家顧問魏延年看來,以一號船塢、官街建築群、馬尾造船廠、馬限山、羅星塔、昭忠祠、船政文化博物館等區域為基礎的船政文化城,吸引廣大中外遊客。船政文化城建設固然重要,但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擺在當前,這些歐式建築中要展示什麼?雖然我們已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圖片,但並沒有覆蓋到所有船政歷史。
 
  魏延年回憶,他在1979年偶得一套罕見的馬尾船政的老照片,隨即在友人杜立言和日意格後裔的幫助下,向馬尾船政博物館提供了這些罕見的照片資料以及許多法國歷史文獻的影印本。現在的法國檔案部、法國外交部、國防部、國家圖書館擁有很多船政相關文獻資料,數量非常龐大。他建議,必須致力於這項大工程,雖然耗費時間,但非做不可。這需要更多人的協助,如果能有精通法語的年輕學生能幫助翻譯整理,中國的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專家將中法兩國的文獻資料進行比對研究,那麼,整個船政史會更加豐滿,脈絡會更加清晰。
 
  陳悅認為,福建船政在當年就是一個國際合作的成功典範,是19世紀的中國第一個全面合作成功的中外合作事例。因而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樑,在當今,它仍然應該具有這樣的作用。19世紀的船政學堂,學生們坐在教室裡學習系統的海軍知識,用學院式教學培養海軍軍官,這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早於西方的,英國當時的海軍培養多在軍艦上。從世界視角來看,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世界上的造船企業有許多不同的層級和標準,有造船廠、船塢、船政等模式,船政是綜合性的海防機構,在世界範圍內是高標準的。新時代要提倡文化自信,提倡文化輸出,要講好中國故事,而船政,就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代表。
 
 
  主題三:船政文化的遺產保護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總工程師付清遠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已經有50餘年了,他坦言來過福州幾次,但卻是第一次到馬尾,踏上馬尾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就是船政文化。“今早我參觀完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與昭忠祠後,還特意去造船廠舊址看了看,馬尾區委區政府決心恢復過去船政的整體性,讓我倍感震撼。”付清遠表示馬尾造船廠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縮影,現在要整體遷移,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船廠舊址和多元文化資訊遺存,是福州乃至整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遺產,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如何保護、保留和利用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大事。
 
  馬尾造船廠和周邊構築船政文化的要素是非常豐富的,文物構成高達105處、113個點,這些要素的構成真實體現了船政文化的多元性這些功勳都是將來我們作為示範區、展示地的重要配套,這一系列的價值載體都要求我們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保護、活化利用。
 
  付清遠從專業角度給出了建議,他表示要在依法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馬尾船政建築系統是國寶單位,文物保護規劃必須先行,這樣才能確保未來的開發利用不與文化保護相關規定相悖。船政文化建築群的保護和利用要在調查、研究、分析和評估各項價值、現存狀況與問題所在,各地相關單位的訴求及保護的構成,形成具有法律效益的依據,只有做好這一點才能針對保護和利用文化的需求,對各項保護利用措施進行合理的、可行的安排佈局,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優勢。(張傑)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