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文化旅游

歷史文化遺迹:四川梓潼漢代四闕

2019-10-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自秦漢以來,四川梓潼縣境內便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迹。就漢闕而言,梓潼擁有李業闕、賈公闕、楊公闕和無銘闕四闕。
 
李業闕
 
  闕,是我國現存最早出現的高層建築,出現在周代,漢代達到鼎盛。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至蜀郡,並置梓潼縣,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北部又置廣漢郡,郡治梓潼。因此,闕也成為了梓潼歷史文化悠久的有力見證。李業闕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銘闕(邊孝先闕)、楊公闕、賈公闕在1985年6月被確認為文物保護單位。
 
無銘闕
 
  李業闕在梓潼縣經開區貞孝節烈總坊西側,距貞孝節烈總坊西側100米,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36平方米。現僅存闕身,為獨石刻成,頂為後配,上小下大,高2.5米,下寬0.9米,上寬0.7米。闕正中刻「漢侍御史 李公之闕」,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題記,記述時任知縣周樹棠發現此闕殘身及移至李節土祠安置的經過。新中國成立後移至此並修亭保護,有關此碑的三通明碑也立於亭內。據《後漢書•李業傳》記載,李業:字巨游,梓潼人,西漢未年舉明經,除為郎。公孫述據蜀,累聘出仕業抗拒不從,為述所殺,建武十二年滅公孫述後,旌表其閭。據文獻來看,此闕應建於東漢初年,為全國諸闕最早者,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室闕還早八十多年。
 
楊公闕
 
  梓潼老城區中和街西段的無銘闕現僅存子閥,佔地面積約2平方米,由九塊石疊壘在石基上,高3.2米,寬1.1米,厚0.66米。闕座由三塊石條組成(現僅存二塊),刻坐斗子蜀柱狀;子闕一半立在闕座上,一半落在地面;闕身刻有柱闌,其上施護櫨斗及疊枋,再上為一斗二重,已模糊不清。據《咸豐梓潼縣誌》記載:「漢邊韶先墓,在縣西關外」,或謂該闕為邊韶先闕,實傳說。當地人俗稱此闕為「九塊石」,2000年6月,民眾集資修建了欄柱和坊對此闕加以保護。
 
賈公闕
 
  老城區文昌路北段125號楊公闕現僅存單闕,風化嚴重,由六塊石頭壘砌而成,佔地面積約2平方米。闕身有後人刻「蜀漢楊公闕」字樣。據《咸豐梓潼縣誌》記載:「漢侍中楊休墓,俗傳如是,有石闕」。該闕原存於梓潼廣播局院內,民國時期修宏仁堰拆遷至上北街,1964年又移至今處。
 
  賈公闕在梓潼經開區(城南工業區)境內,當地稱「石馬壩」。賈公闕也被人稱為「書箱石」,佔地面積約6平方米。據《咸豐梓潼縣誌》載:「蜀漢鄧芝墓,縣西南五里,有2石闕,南陽人,仕蜀為車騎將軍」。該闕為石結構,長方形,雙闕相距17米,均已橫向斷裂。右闕埋入地表下1.37米,地表殘高1.8米,寬2.95米,厚0.96米,闕風化嚴重,闕身雕刻裝飾已腐蝕剝落。1996年,因擴建108國道,將闕右移至108國道綠化帶。1987年,在闕旁100米處出土石馬二個,左馬長1.85米,腹高0.46米,胸闊0.48米;右馬長1.67米,腹高0.45米,胸闊0.44米,並置於路旁。2003年秋,由經開區管委會協調將出土石馬遷入李業闕保護區內進行異地保護。(張麗 張寶杉 來源:梓潼發佈)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