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上岸轉產 老漁民打拼新生活

2020-08-12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44歲的許小剛告別「水上漂」的日子已經八年,但仔細觀察卻不難發現他身上的「漁民印記」——皮膚黝黑,性格剛毅,兩隻手掌上積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得知從2020年1月1日開始,長江實施十年禁漁計劃,作為長江重要支流,巢湖也迎來了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大跨度的禁漁期,許小剛感慨「幸好自己早早做了上岸轉產決定」。
 
夏季高溫,許小剛在濱湖濕地公園支援藍藻打撈工作 (李方暉/攝)
 
  塘西、李榮、周坎、施口是合肥市包河區義城街道緊鄰巢湖的四個村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靠水吃水,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以捕魚為生,許小剛家就是塘西村地道的漁民世家,祖輩捕魚為生。十七八歲正是嚮往自由的年紀,1994年初中畢業後,許小剛卻跟着父親一起上了漁船,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水上漂」艱難求生
 
  八百里巢湖,水天相連,無風三尺浪。如今回想起來,「水上漂」的生活給他留下的都是艱難討生活的記憶。一艘30噸位的中型水泥船是家裏所有的家當,許小剛兄弟姐妹三人,家裏負擔重,他是長子,自然早早地挑起了大梁。巢湖魚類資源豐富,是安徽最大的淡水產品「菜籃子」,盛產青、鰱、鯉、鱖魚,湖上「三珍」——銀魚、蝦米、螃蟹更是膾炙人口。
 
  一年365天,許小剛和父親至少要在水上「漂」上200多天,幾條木板拼成一張簡易床,搭個棚子放上煤氣灶就成了「廚房」,吃住都在船上湊合,最長一次他們連續在湖上「漂」了兩個月沒下船。
 
  「一到開湖期,我們都會連着幹上一兩個月,晚上我和父親拉網、捕撈、卸貨,母親和愛人負責晾曬,然後趁早拉到集市上賣。」許小剛回憶,家裏條件不好,每年的休漁期,他還會到工地上打個臨工掙點外快補貼家用。
 
  辛苦的日子早已習慣,但在浪里翻騰的危險卻常常讓他後怕。巢湖浪大且急,30多噸的船會被晃得像搖籃一樣,「捕魚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我們也實在干傷了。」2002年,和巢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許家長「上岸」,許小剛和愛人又撐了十來年。

  上岸安居轉型升級
 
  為呵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2014年安徽省啟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包河區也拉開了漁民轉型升級大幕,鼓勵漁民交船上岸,按船隻發動機功率和噸位對漁民進行一次性補助,同時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漁民就業。許小剛和愛人第一時間交了漁船,領到了一次性補貼25萬元,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得自己去爭取。」吃苦肯乾的許小剛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愛鑽研的他平日裏喜歡研究琢磨船隻性能和駕駛技巧,漁船壞了都是自己動手維修。
 
  靠着豐富的漁船駕駛經驗和維修能力,許小剛成功應聘合肥印象濱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內,踏實肯乾的他迅速成長為公司骨幹力量,如今已成為塘西河公園水上遊船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他的愛人也在轄區一家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找到工作,夫妻倆年收入約15萬元。
 
  相比前二十年槳聲燈影中的捕魚生活,許小剛坦言:「現在的工作踏實穩定,再也不用提心弔膽過日子了,收入也不比以前少。」最令他高興的是,如今他還是和「水」打交道,能夠發揮所長,公司常常組織開展一些培訓交流機會讓他們「學習充電」。
 
  許小剛也不負眾望,考取了非長江幹線二類及以下船舶駕駛證,2016年更是隨安徽省預備役部隊官兵一起,前往銅陵長江大橋江心洲參加防汛搶險。
 
  而許小剛的父親,75歲的許家長也和大多數老漁民一樣,過上了安逸的老年生活。夏日的傍晚,在濱湖瑞園安置小區,許家長會找朋友「殺」上幾盤象棋,三四年前,老伴殷文翠先後做了膽結石和頸椎彎曲矯正手術,七八萬的手術費報銷了60%,如今身體恢復得不錯,還能在小區廣場上跳跳廣場舞。
 
  「打了一輩子漁,真是做夢都沒想到,到老能過上這樣的快活日子。」許家長常常感慨。 (杜靜 趙玲玲 胡慶殊 柏永)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