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北京 > 今日热点

智能建造賦能工匠精神 北京建工亮相服貿會

2020-08-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張宇 報導:天安門廣場的臨時觀禮台能「走」會「變」;為抗擊疫情重啟的北京小湯山醫院僅用53天完成升級改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作為全球最大單體航站樓實現「鳳凰展翼」;懷柔科學城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將通過數碼化建造技術等研究與應用,實現重大科學裝置對於沉降控制達到微米級、防微振指標達到納米級的極高精度要求……過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工地現場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正在發生令人驚嘆的變化。在2020年服貿會上,北京建工集團攜一系列智能建造成果亮相,生動展示了建築企業向綠色化、智慧化、工業化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北京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介紹北京建工集團改革發展與智能建造技術探索實踐情況
 
  由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服貿會,是全球首個服務貿易領域綜合性展會,是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本屆服貿會上,建築及相關工程領域板塊以「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築行業中的應用」為主題,展示建築服務通過新技術創新與應用,助力城市高效運轉,改善百姓生活體驗。在15日組織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建築服務專題品牌企業-北京建工集團媒體採訪活動中,北京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軍表示:「這是建築業前沿技術的集中展示,也是同行企業交流分享的平台,更是我們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創新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能力、深化開放合作的平台。」
 
  樊軍介紹,以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重塑和再造建築企業的運轉方式和作業邏輯。北京建工集團緊抓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加快「物聯網+BIM+建築」智能建造技術研發,加強場景應用推廣,融入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在服務城市建設中彰顯前沿技術的前瞻趨勢與價值,為推動北京建工從傳統建築企業轉型發展成為行業一流的城市建設綜合服務集團蓄力賦能。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項目總工程師陳碩暉介紹項目建設與智能建造技術應用情況
 
  以智能建造助力擔當國家重任。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期間,北京建工集團第六次承擔天安門廣場臨時觀禮台搭建任務。建設者僅用3小時完成廣場內臨時觀禮台搭建安裝、1小時完成轉場、4.5小時完成全部撤離,「速度奇蹟」背後是智能建造技術的助力。在臨時觀禮台搭建過程中,項目團隊採用了特種車輛馱運+整體模塊化拼裝智能化運輸系統,並與衛星定位系統結合,讓臨時觀禮台不僅可以「自己走起來」,還可以實現「定時、定點、定線」的精準走位。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智能建造技術也大顯身手。北京建工承擔的北京小湯山醫院升級改造工程,完全按照專業傳染病防治醫院設計,如果按照常規施工需要兩年時間建成,但是非常時期,建設者以現代化信息技術助力工程高效率、高質量推進,僅用53天就讓醫院拔地而起。
 
  以智能建造助力打造城市「名片」。助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翼」,北京建工集團全力以赴。在亞洲最大飛機維修庫南航機庫施工中,建設中自主研發了「基於智能大數據平台的大跨度整體提升全過程實時監控技術」,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儀輔助控制拼裝屋蓋鋼結構,實現拼裝累計誤差小於50毫米;自主創新設備管道與大跨度網架同步提升安裝技術,使15000米、600噸機電主管道隨屋蓋鋼結構同時拼裝、同時提升、在高空精準對接;在智能建造技術助力下,長度400米、面積4萬平方米、重6600噸的屋蓋鋼結構及機電主管道,從地面拼裝到整體提升完成僅用3個月,創造同類工程施工最快紀錄。
 
2020年服貿會北京建工集團媒體採訪活動
 
  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總用鋼量達12.6萬噸的鋼結構施工中,北京建工集團引入無線傳輸、雲平台、雲存儲等技術,自主研發大跨重載結構卸載過程監控系統,對施工中出現的應力變形等問題實時監測,並可進行數據的自動傳輸、存儲和分析。同時,工程使用計算機控制液壓技術,依託「北斗」系統將結構的測點數據精確到毫米級。在智能建造技術助力下,該工程已在7月29日實現鋼屋蓋合攏,將於8月底實現主體結構全部封頂,亮出「鯤鵬展翅」雄姿。
 
  以智能建造助力搭建城市「動脈」。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北京三元橋大修工程中,北京建工市政路橋集團自主研發的橋樑整體置換技術採用了馱運架一體機多模式行走控制循跡系統,結合「北斗」+GPS雙模衛星定位技術,將橋樑整體置換就位的安裝軸線偏差精確到毫米級,僅用43小時便完成舊橋換新顏,創造「中國建橋速度」的同時,也為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背景下的交通基礎設施更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記者現場觀摩了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
 
  首都機場線西延工程是北京地鐵施工首次採用不降水作業。為確保安全、質量,北京建工集團綜合採用了信息化超前深孔注漿技術、智能注漿機械人和PBA洞樁法咬合樁支護止水技術等關鍵技術,解決了「不降水」帶來的一系列難題,成為北京地鐵施工科技創安示範項目。
 
  以智能建造助力成就大國重器。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作為國家「十三五」期間優先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我國首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是全球亮度最高的第四代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對中國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領域的原創性、突破性的科研探索產生極為關鍵的支撐作用。為滿足科研需要,工程的微振動要求控制在納米級,地基不均衡沉降標準在微米級。施工中建設者採用大體積素混凝土分層澆築的辦法進行防微振基礎換填,自主研發新型混凝土振搗裝置對其中1.8米厚的混凝土層進行「無人式」振搗作業,利用專業材料處理分倉縫,為滿足微振動控制提供了保障。目前工程已經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
 
  樊軍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亟需恢復活力的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建造技術對疫情期間構築更加暢通的管理渠道、開發更前沿的作業方式、推進復工復產等有着積極的意義。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北京建工將持續探索綠色化、智慧化、工業化技術,為助力「中國建造」不斷進步、為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國家戰略貢獻建工方案、建工智慧、建工力量。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