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商报专稿

「十三五」大連市交上了一份靚麗的「綠水青山答卷」

2021-06-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6月25日,記者從大連市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20年,大連市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空氣質素方面,優良天數達到332天,同5年前相比,優良天數增加62天,綜合指數改善32.4%,PM2.5年均濃度從4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 微克/立方米,創下2013年新監測標準實施以來最好水平。水環境質量方面,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0.5%,無劣Ⅴ類斷面,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邁進全國前10%城市行列;全市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佔比99.1%,為面積法統計以來最高值。土壤環境質量方面,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任務完成率100%,污染地塊全面得到安全管控利用。

    全力打好打贏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各大攻堅戰役
 
    靚麗數據和答卷的背後,是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上下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和藍天、碧水、淨土等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役的艱苦努力和堅定舉措。
 
    扛起督察整改政治責任。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的重大專項督察,大連市將迎接配合督察既作為一次政治體檢、生態體檢,也作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難得契機,推動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 「老大難」問題。2017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2018年「回頭看」督察,督察組共交辦3037件群眾信訪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2021年5月結束的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督察組交辦群眾信訪問題883件,目前已完成整改781件,剩餘102件已完成階段性整改。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市委、市政府把「藍天保衛戰」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117項舉措,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十三五」時期,密集出台《大連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連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等20餘個政策文件,有效推進重點任務及工作措施落實。不斷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核電、風能、氫能等新能源重點項目陸續投入建設。強力推進燃煤鍋爐整治,累計取締燃煤小鍋爐2015台。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近7萬台。揚塵管控更加精細化,全市裸露地面較2016年淨減少3.2萬公頃,累計下降84.19%。出台「臭氧污染防控二十條」,在完成船舶、家具、印刷和汽修行業598項綜合整治項目基礎上,繼續緊盯石化、化工、工業塗裝等重點行業,推動254家企業深度治理,有效降低臭氧濃度。
 
    深入打好碧水攻堅戰。近年來,大連市真金白銀投入,相繼完成泉水河、春柳河、周水河、周水河北支線、大化明溝以及凌水河等6條城市河道的綜合系統治理,不但有效消除了水體黑臭,周邊的整體環境也大幅提升。同時,以前所未有力度整治河流污染。出台了《大連市實施河(庫)長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市、縣(市)、鄉、村四級河長制,層層壓實責任,全市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300餘條河流全部有了「大管家」。新建20座、提標改造13座污水處理廠,主城區生活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
 
    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全面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建立優先管控名錄。圍繞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這一主線,開展受污染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全市7個涉農區市縣已全部完成耕地質量劃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任務完成率均為100%。建立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和污染地塊名錄,嚴格監管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活動,確保污染地塊安全利用。
 
    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促進高質量發展。
 
    重點壓減火電、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業中能效水平低的項目,堅決遏制石油粗加工、鋼鐵、水泥等高排放、低附加值項目,嚴控化石能源消費快速增長。加快推進「三線一單」落地,將其作為涉「兩高」行業政策規劃制定和相關項目環境准入的重要依據。
 
    對已建成的項目,採取嚴格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升行業清潔生產和減污降碳水平。對石化、化工、鋼鐵等企業大力實施提標改造、轉型升級,嚴格執行「三提升一降低」要求(提升空間佈局水平、提升產業聚集水平、提升行業技術水平、降低行業排放強度),確保生產工藝、環保治理達到清潔生產一級水平。
 
    制定能源、工業、建築、交通運輸、農業五大領域專項行動方案,共同發力,嚴控新建項目碳排放增量。能源領域壓減火力發電運行小時數,發展核電、海上風電、分佈式光伏等清潔能源;工業領域培育低碳綠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新增長點,推進重點工業行業節能與能源升級;建築領域推進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發展,加強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交通運輸領域加快建設軌道交通,推廣低碳型交通工具,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農業領域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提升農業綠色技術應用水平。(記者 王麗艷)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