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熱情高 港代倡設國家實驗室分中心
2021-03-11 01:31    香港商报
 

  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熱情高

 港代倡設國家實驗室分中心

 【香港商報訊】記者黃雪峰、馮煒強、林麗青報道: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今日閉幕。港區人大代表將目光聚焦香港貢獻大灣區科技力量之上,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議案和建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朱葉玉如表示,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礎,有實力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之香港科學家對於參與國家科技計劃也有很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建議在香港成立國家實驗室分中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認為,大灣區內各城市可優勢互補,協助國家生物醫藥科技更上一層樓,香港可力打造生物科技產業總部中心。

 ●朱葉玉如:要主動對接「十四五」

 談及參與兩會的感受,朱葉玉如稱,今年最大的感受是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現時全球疫情尚未平息,國際環境複雜多變,面對種種挑戰和壓力,國家仍然堅持將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提出明年基礎研究的支出會增長一成,「十四五」期間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會超過7%。自己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也感到非常振奮,也深受鼓舞。「十四五」將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實現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希望香港能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規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朱葉玉如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會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以及「科技創新2030一重大項目」,同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她認為香港可以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礎,有實力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香港科學家對於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推動國家科技創新,也有很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建議在香港成立國家實驗室分中心,甚至在日後條件成熟時,在香港成立國家實驗室。

 朱葉玉如認為,國家非常重視和關心香港未來發展,兩會提到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劃,很多都與香港的發展息息相關,比如「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有專門篇幅談到香港,提出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還提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香港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

 ●陳亨利籲打造生科產業總部中心

 「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陳亨利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可優勢互補,協助國家生物醫藥科技更上一層樓,其中香港可力打造生物科技產業總部中心。

 陳亨利指出,香港具備多項獨特條件發展生物醫學科技,不單擁有可靠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法律,香港有多間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進行多項前瞻性的生物醫學研究,尤以基因組研究和識別新冒現傳染病毒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結合大灣區內各城市的優勢,可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把國際資本市場和生物科技企業連接起來,又可推動科研成果產品化,協助開拓國內外銷售,針對「一帶一路」、東盟等新興市場。他建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與特區政府合作,建立類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機構,將香港打造成中國、亞洲及聯通世界的行業標準中心,以便國產藥品或生物科研成果與歐美標準接軌,首階段建議統一國家與香港的標準,縮短審核時間和程序。

 此外,為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陳亨利建議鼓勵國內外生物企業來港設立總部,以及來港上市集資,壯大及培育一批生物醫藥龍頭企業,並以香港作為國際銷售平台,面向「一帶一路」、東盟等國際市場;擴大資金過河的範圍,開放更多國家科技部轄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下的重點專項或其他項目,讓香港指定機構以牽頭單位或參與單位的身份申報;以及在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科技園引入中國科學院設立研究院,匯聚國內、香港、海外人才交流。

 ●林順潮籲建醫療器械共享機制

 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希瑪眼科集團主席林順潮提交了「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及藥品互通發展的建議」,提出應增加試點醫療機構,優化港資澳資醫療機構准入,完善互認機制,有助於提升灣區整體醫療水平向國際化、智能化、科學化發展。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