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馬鞍山礦村保育踏首步

2014-09-11
来源:香港商报

矿村居民5月份相隔半世纪重聚,在恩光堂礼拜堂大合照

信义会将恩光堂活化,并申请列作三级历史建筑

  上世紀50、60年代一度住有萬多人的馬鞍山礦村,隨着礦場於70年代中結束,礦村已逐漸破落,步向凋零。現時在村內居住者不足百人,不少為上年紀人士。礦村會否最終湮沒不可料,但曾於村內提供過服務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現在踏出保育第一步,剛展開活化「恩光堂」禮拜堂、信義小學及幼稚園的工程,預計年底完成第一期,期望終可保存這段戰後礦工如何掙扎求存、自強不息的獨特歷史;而村民則希望這是一個機會,令礦村恢復生機!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上世紀50年代初逃港安身

  上世紀50年代初,部分從國內逃亡到港者,在馬鞍山礦場安身立命,做了礦工,也在那裏建立自己的村落。年輕的礦工,他們的孩子一個個誕生,據資料,全盛期有6000多名礦工,計及家屬,村內人口逾萬人。不過這個由大公洋行於1949年開設的礦場,在1976年結束。礦工失去工作,很多人都離開了。現時仍住在村內的礦工僅剩一人,其他都是礦工家眷及外來人。

  在物資匱乏及工資低下年代,生活真箇艱苦,但礦工們卻有人關顧,有教會在村內傳道之際,提供教育、生活援助及救濟,絕大部分的礦工孩子最終沒有變成野孩子。半世紀過去,如今朗朗書聲不復聞,學校及教堂亦早已破爛,但原來礦工孩子的心未曾遠離過礦村。

  礦工孩子喜見恩光堂復修

  其中一名礦工孩子是李橋瑞,這天,他與小學同學的弟弟何志從,回到恩光堂,喜孜孜的看着復修情況,並話當年。他說,當1950年他3歲大時,就跟着爸媽從廣東河源來到礦場,最初住在臨時工棚,後來住進山邊小石屋。他聽父親說過,礦場初期的待遇不好,一天只得2元工資,但伙食都2.2元,不夠的惟有「賒住先」。小橋瑞在山頂信義會小學讀書,「最初在禮拜堂上課,我哋係複式班,中間有屏風遮擋,前面係三、六年級,後面係二、五年級,後來去咗隔籬擴建的課室上課。」他記得那時的書簿費是3毫子,書是台灣送過來的,有時早上會有牛奶及餅乾吃,同學們都吃得很開心!

  憶信義會為礦工展開服務

  何志從的爸爸1948年從番禺來到礦場當工隊阿頭,不過做了兩三年就沒做,在礦村裏耕種維生。何父是教會執事,小志從很小就信教了,1970年初中時,還擔當是外省人的張子騫牧師的傳道翻譯,在恩光堂禮拜會時,張牧師講什麼,他就繹為廣東話。當年他站台的地方,陳設沒有變,只添上歲月痕籎!

  信義會項目及培訓主任陳子恒表示,礦場開設的初期,環境不好,礦工生活艱苦,也是從大陸來港的信義會,與他們背景接近,於是為礦工朋友展開服務,於1950年成立恩光堂,初時在馬鞍橋的小木屋聚會,到1952年,在馬鞍山村山頂35號建立信義會首間座堂式禮拜堂。恩光堂的禮拜堂還用來作信義小學的課室,到1955年毗連課室落成,才減少使用。他說,恩光堂除了傳福音,辦教育,也提供救濟、醫療義診服務,在生活各個層面上與礦工息息相關。

  信義小學一度百小孩上課

  據舊資料顯示,信義小學一度有百名小孩齊齊上課,而在此畢業者估計有數百人。然自礦場結束,人口減少,入學人數不足,小學及幼稚園隨之停辦,轉作靜修中心及營舍,2003年更因有山泥傾瀉,恩光堂要全面關閉,荒廢至今。

  月前,信義會邀請當年礦工及村民重遊舊地,橋瑞及志從也有來。志從說,有老師已半世紀沒見過,出席的同學有幾十人,其中同班同學僅一兩人。他希望恩光堂的活化是一個契機,成為已離開及住在礦村的村民的聚腳地。

  整項活化工程約需千萬元

  按信義會計劃,整項活化工程約需千萬元,完工後設施包括:帶有礦場歷史及特色的茶座、可容納120人的講座廳、供40人使用的多用途室,以及營舍。此外,亦會有礦村、礦場及周邊環境的導賞體驗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