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借力幣策財策 保增長抗通縮

2014-09-13
来源:香港商报 李明生

   隨着經濟增長動力放慢,中國通縮風險正在加劇。繼上日公布CPI降至2%,增幅創今年以來的第二低,PPI則進一步跌至負1.2%﹔與此相印證,昨公布的貨幣供應增長亦見收縮,M2僅增12.8%,不但較上月低,也略低於全年目標13%。雖然,中國現時仍處通脹,惟其下行趨勢卻響起警號﹔有鑒通縮比通脹更加危險,有關方面實須加大調控力度,付出較抗通脹更大的決心來抗通縮。

  通脹水平拾級而下,原因離不開兩個,即是供應過剩和需求不足。事實上,金融海嘯後的四萬億元刺激計劃,無疑大大減輕了外圍不景對中國構成的打擊,以投資拉動經濟向上增長,惟同時卻造成產能過剩問題,PPI長期處於負值就是最佳證明,相當程度預支了未來的投資需求,需要一段時間方能消化。另一方面,外圍需求疲憊不堪,內部需求亦未趕上,投資、出口、消費「三頭馬車」之中,後兩者顯然未能替前者接棒。而人民幣累升至今,也是推動通脹向下的主因之一。所以,市場普遍預料,中國短期內縱然未致通縮,但也要面對低通脹的局面。

  要抗通縮,最直接的方法是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例如降準、降息等等﹔然而,仍有不少環節須要注意,以免得不償失,帶來更加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貨幣政策乃由上而下,放寬幣策短期或能治標,但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產能過剩問題。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方面,現時無疑已存相當泡沫風險,不排除新增貸款會流入其中,令本已降溫的樓市再度熾熱起來。事實上,人行昨便表示,當前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也就是說不存在放寬的需要。反之,針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等進一步加強定向降準之類,從而持續改善信貸結構,就無疑較能趨利避害。

  要真治本,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擴大內需消費。與貨幣政策不同,財政政策可以由下而上,不論是定向減稅等微刺激措施,抑或針對加強民眾的消費能力,刺激需求的效果可望更加直接,既有助激發市場活力,也有利改善普遍百姓的生活水平,減少吹大資產泡沫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有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以市場和民生需求為導向。當然,地方債的風險絕對不容忽視,這無可避免會制約財政政策的空間,亦不可能再次實行大規模經濟刺激﹔不過,人行昨指有關風險仍然可控,何況內地債務水平跟美歐比較仍然相去甚遠,故此當局實在有條件再放寬財政政策,為進一步擴大內需添加動力。

  總理李克強日前在達沃斯論壇發言時指,中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保持定力,主動作為,不搞強刺激,沒有放鬆銀根,而是強力推進改革,大力調整結構,着力改善民生,保持了經濟平穩運行﹔今年後四個月,將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不斷完善和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推進結構性改革與調整。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

  中國經濟形勢無疑相當複雜,如何在穩增長、穩就業,以及穩通脹、抗通縮的同時,避免加大泡沫風險,適當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無疑考驗有關當局的調控能力。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