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7

中德合作,讓世界看到了什麼?

2014-10-12
来源:香港商报

  顏安生

  中德合作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友好合作的樣板。中德兩國建交以來,雙方貿易額增長了580多倍,中德兩國通過友好合作彼此皆從對方獲得了巨大利益。今年,又是中德合作的大豐收之年:年初,德國中國商會在柏林成立;3月,習近平主席訪德,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建立;7月,默克爾總理訪華,中德建立高級別財金對話機制;8月,中國銀行在法蘭克福啟動人民幣清算業務;10月9日至11日,李克強總理再訪德國,與默克爾總理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並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將中德合作關係推向全面、深入、創新的新階段。

  中德全面合作已不僅僅是中德兩國之間的事情。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的中流砥柱,中德合作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已經惠及與中德有着密切經貿聯繫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譬如,2009年爆發的歐債危機,如果沒有中國對德國經濟堅定有力的支持,德國有可能會延遲出手打救「歐豬」國家,令歐債危機周期變得更加漫長,有關國家至今可能仍在債務危機的泥沼之中艱難掙扎。毫無疑問,在中德新的合作歷史階段,世界不僅會繼續從中大受裨益,還將會看到令各國心動的中國機遇、新興市場、資本新軍,並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首先,中德全面合作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機遇。德國素有歐洲經濟「發動機」之稱,何以做到這一點?中德合作是其成功之道。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德國一直扮演着「合作先驅者」角色,德企更是積極參與中國經濟建設,在為中國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德企賺取了巨額利潤。譬如,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汽車企業德國大眾,在中國投資獲得巨大成功,不僅使其主要利潤來源依賴中國市場,而且還大大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諸如此類的德企在中德合作中數不勝數,迄今已有8200多家德企落戶中國,並有效地反哺德國經濟,令德國能夠在跌宕起伏的世界經濟中保持穩健。

  中德合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機遇的巨大能量,那怕像德國這樣的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國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對象。

  其次,中德全面合作展示中國真實實力。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技術強國、製造業大國,中國技術與製造業水平給外界印象則一直比較落後。事實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出口大量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2000年之前,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都處在「一億雙襪子換別人一架飛機」的狀態。然而,近十幾年來,中國製造業經歷了一次嬗變,整體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特別在電子、通訊、機械、高鐵、軟件等領域,在世界上已佔有一席之地,且已具備與德國等發達國家進行平等合作的基礎和實力。

  今次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合作內容不僅涵蓋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德國最具優勢的電動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醫療、環保等領域也納入合作範疇。這表明,中國經濟不僅在數量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在眾多技術與核心裝備產業領域亦已躋身世界前沿。目前,已有三一重工、華為、中興通訊等2000家中國企業落戶德國,參與中德合作。它們讓世界更加看清中國經濟的真實水平,從而樹立和堅定了與中國合作的信心。

  再次,中德全面合作讓世界看到中國市場的巨大魅力。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中德雙邊貿易額已達1173億歐元,同比增12%。以此勢頭,今年雙邊貿易有望達到1800億歐元,再創新高。德國輿論普遍認為,雖然現時德國製造業技術水平仍處於優勢地位,但中國製造業後來居上的動力強勁,已在多個領域與德國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尤其令德企擔心的是,除了中國之外,世界對德國技術和產品需求一直走下坡路。因此,德國只有與中國加強合作,才能避免越來越激烈的正面競爭,才能共拓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今年8月份,德國出口大幅下降5.8%,為五年半來最大。有德國企業家驚呼:只有中國市場才能救德企!

  有分析家指,目前中國經濟仍處於高速增長狀態,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中國勢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市場需求也將隨之倍增,無論德企還是其他國家企業,瞄準中國市場,是走向世界不二的選擇。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德國一直站在與中國合作最前沿,充分體現了德國政要和企業家的卓越眼光。展望未來,中國發展潛力無可限量,對於有些中小國家來說,如果沒有抓住中國機遇,將有可能被國際市場邊緣化——中德由最初投資貿易往來發展到如今雙方政府、企業全面參與的創新合作,已經為世界提供了抓住中國機遇的最好示範。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