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苏州造就创新创业“高材生”

2014-10-24
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来,在创造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以创新为内核的“园区经验”,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一起,成为苏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最显著的内在基因和外在标志,并型塑了园区的价值标准,也内设了这座现代化新城的精神方向。

  开放和创新“双翼”并举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学习、借鉴新加坡而崛起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苏州、江苏的‘城市名片’,更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象征。”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说。

  园区开发建设,从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起步,迄今已组织160多批3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培训,吸收发展经验。但是,园区并不止步于简单的学习借鉴,而是时时处处都带着创新的眼光。作为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成果,一站式服务中心是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亲商服务、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服务软环境而成立的专门机构,但其对于大型企业的服务优势较为明显,而对于园区3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资金、人才、信息等瓶颈却无法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从2006年开始,园区经验首次整体“打包”输出到宿迁。几年下来,苏州工业园区“走出”一片新天地,苏宿工业园成为江苏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的样本;苏通科技产业园成为园区域外商业性合作的阵地;苏滁现代产业园是园区以市场化为导向,“城市整体开发运营”的尝试;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项目则树立了东西区域“手拉手”的典范;苏相合作区又是以产业联动为特征,跨区联姻合作的新探索。

  给政府找到恰当的位置

  今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开展调整相关税收规定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原来只可以做单向的出口贸易,现在我们有充分的有利条件来开展进口贸易。”WESCO(苏州)贸易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哈斯表示,贸易多元化的实质就是便利化,这有利于企业实现市场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园区开发建设伊始,就着力构建一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让政府在管理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良好的经济机构,特别是公共部门,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从1996年起,园区就开始清理行政收费,经过十多年探索,先后实施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出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后台流转、协调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逐渐形成审批承诺制。如今,这种简政放权已经深入到园区发展的各个部门,从工商、税务、海关到人力资源等,几乎是全方位。

  “政府会主动‘砍掉’阻碍企业发展的荆棘,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产业自由发展目的。”江南嘉捷电梯总裁金志峰说,企业对这些做法既赞赏又感激,“亲商理念”凸显的是政府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改革思路,成就了政府与企业和谐共荣的局面。

  创新土壤为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

  “经济发展要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提升后劲,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科技创新始终是园区关注最多的一种创新。逐年增长的科技投入、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风险投资跟进补贴办法、科教协同创新等一系列促进政策和扶持措施,让人们看到了园区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自主创新上的独到做法。

  开发建设不断深入,园区的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由市场体系向城市管理、由政策争取向制度创新不断推进。

  走进湖西社区的“民众联络所”,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们,社区大妈们再也不用为广场舞场地“打游击战”啦。联络所把12个小区的各种有利资源集约利用,形成充分实现民众自治的“大服务圈”。由各社区能人组建的拉丁舞、交谊舞、民族舞等几十个专业舞蹈团队,在联络所内统一安排开展教学,满足了不同年龄层面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园区社区建设经验已由国家民政部编入《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丛书》并在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高 坡 李仲勋 孟 旭

  本报通讯员 单小辉 盛 峥

  作者:高 坡 李仲勋 孟 旭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