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5

康師傅背后的神秘家族 曾稱霸市場

2014-10-29
来源:一財網

  大家對康師傅耳熟能詳,但對康師傅背后的老板魏氏兄弟,卻知者寥寥。

  盡管人們對康師傅耳熟能詳,但對康師傅背后的老板——魏氏兄弟,卻知者寥寥。“就是這個味”,就是這個魏。

  “康師傅”的創始人是臺灣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四兄弟的父親魏德和1958年在臺灣彰化鄉村辦起了一個小油坊,起名“鼎新”;1978年“鼎新”更名為“頂新”,也就是如今頂新國際集團的前身。1978年,魏德和去世后,油坊由四兄弟接管。

  由于在臺灣島內的發展始終磕磕絆絆,魏氏兄弟決定赴大陸投資。1988年,四兄弟的老四魏應行從香港轉道來到大陸。那時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切都不熟悉。魏應行在各省輾轉奔波,因為家族企業是油坊,他想在大陸開發食用油。

  許多人可能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則廣告——“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這就是魏氏兄弟在大陸投資生產的一款精煉食用油“頂好清香油”。但當時大陸的消費水平低,根本還沒達到“要面子”的程度,魏家的買賣并不好,到1991年,魏應行帶來的1.5億元新臺幣(在90年代初約合3300萬人民幣)幾乎全部賠光。

  就在他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康師傅食品王國的開國功臣——方便面,以一個非常偶然的姿態從天而降。一次出差,魏應行因為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就帶了臺灣產的方便面在車上吃,不料香味引來眾人旁觀,不時有人詢問哪里能買到這種方便面。“大陸這么大,坐火車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場該有多大!”即使是后期加入康師傅的職員,也樂于繪聲繪色描述當時魏應行的興奮之情。圖為火車車廂內的方便面。經過市場調查后,魏氏兄弟發現大陸已經有不少方便面企業,但是兩級分化非常嚴重:一邊是國內廠家生產的廉價面,幾毛錢一袋,但質量差;另一邊是進口面,質量好,但五六元一碗,這在90年代初人們可消費不起。品質和價格適中的中端產品留有大片空白。1992年8月,魏氏兄弟投資800萬美元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方便面產品,他們為品牌選了一個胖廚師形象,取名康師傅,意為健康加專業。

  適合國人偏重口味喜歡的“紅燒”味道,1.98元一包的價格,以及全面鋪開的廣告攻勢,紅燒牛肉面迅速暢銷,公司門口甚至一度出現批發商排長隊進貨的情景。“抓住了先機,就搶到了‘第一品牌’形象。”頂新集團高層人士李家群總結說。圖為2006年1月18日,北京西客站候車室,一位母親咬斷方便面喂孩子。

  在集團內部,魏氏四兄弟依次被稱為大董、二董、三董、四董,對外則并稱“四位董事長”。四人的具體分工是:大哥魏應州負責戰屢決策和最終拍板;二哥魏應交負責維護股東關系;三哥魏應充主管財務;四弟魏應行負責外聯和公關,包括與政府部門溝通。

  老大魏應州是家族中的靈魂人物,在兄弟中最有權威,具體事務多是老大拍板定局。康師傅方便面打開局面后,資金問題緊接而來。股東們甚至魏應州的弟弟們認為應該先鞏固天津周邊市場,等資金跟上以后再向全國擴張,而魏應州力排眾議,堅持向全國范圍打品牌、占市場,同時迅速擴張生產線。于是魏應州一面在臺灣賒賬購設備、一面要求經銷商先款后貨,同時督促弟弟們找錢。3年時間,康師傅完成了全國七大生產基地布局,擴張速度令人眼花繚亂。到1998年以前,中國方便面市場一直是康師傅一家獨大。

  魏應州的激進擴張是把雙刃劍,即成就了康師傅,也給魏氏招致了財務隱患。1996年康師傅控股上市,募資1.57億美元,信心膨脹的魏應州開始在臺灣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1997年,收集了味全五成股份的大炒家陳賢寶,說服魏家接手他持有的股份,當時味全的股價不過30元新臺幣左右。圖為2007年4月4日,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應州在天津總部接受采訪。然而大炒家敢于先期吃進籌碼,必有其特定的預謀。就在雙方洽談收購事宜的過程中,味全股價開始扶搖直上。最終頂新以58元新臺幣的價格收購了超過三成的味全股份,斥資100億新臺幣,其中有30億來自銀行借款。然而98年11月,味全股價突然斷崖式下跌,把魏氏從康師傅無與爭鋒的商業頂峰,扔進了財務危機的冷酷谷底。圖為天津頂新國際集團康師傅控股公司的方便面生產車間。

  高價收購味全,加上前期各種擴張累積的負擔,使魏家元氣大傷,不得不尋求引入外部資金。1999年頂新向日本三洋食品出售康師傅股權,雙方呈現33.1889%的對等持股,頂新因此獲得了1.4億美元的救命錢。魏應州將98年這次財務危機表述為“空前的內憂外患”。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失誤,關于這段經歷,他曾用非常嚴厲的措辭認真反思,“這是人禍,不是天災”“沒經驗,少年得志”“如果這次倒下,銀行又討債,三代子孫也還不清”。

  老二魏應交,是家族中“跑外”業務的高手。業務能力強,善于經營與溝通,在家族赴大陸的投資過程中,找錢,維護股東關系,他有卓越的貢獻。在接受大哥辭任的頂新集團董事長職務后,對外發言也是他的職責。

  2008年金融風暴呼嘯而來,曾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吃夠苦頭的魏家大力倡導“現金為王”,于是2009年經濟復蘇曙光初現的時候,滿手現金的魏氏開始尋覓廉價地產。2009年6月,魏氏注冊了私人公司“頂基開發”,專事房地產業務,魏應交任董事長。當年7月,頂新以37.35億新臺幣,拿下臺北101大樓19.55%股份,成為這座當時的全球第一高樓的最大股東,后來又兩次增持,至持股37%。

  老三魏應充,最為低調,擅長財務管理。從商之外,他熱衷慈善事業,早在1986年,就積極參與臺灣當地著名的慈善機頭——慈濟的活動。在慈濟,同道中人稱呼他為“魏師兄”。關于濟世救人和經商的關系,魏應充認為:“企業家與一般商人的分頁,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與對經營所持的價值視野。我只是很單純的想幫助人,然后把這種歡喜分享給更多的人。”魏應充是味全食品的董事長,在魏家的主導下,味全逐漸扭虧為盈。2008年是金融危機之年,也是頂新收購味全資產滿10年。這一年味全營業收入達到115億新臺幣,比上年增長6%;凈利潤5.27億新臺幣,增長0.76億。味全不但在金融危機中逆勢增長,并且使業績達到了味全的歷史新高。圖為2009年9月22日,臺灣,味全歡度56周年慶,董事長魏應充與總經理蘇守斌排隊走在資深與杰出員工后面,緩步進入會場。

  老四魏應行,自稱在四兄弟中屬于比較“調皮”的一個,喜歡做一些創新性的工作。到大陸試水投資,找到方便面生意的靈感,回臺灣尋找投資標的,凡此種種,他都是“先鋒官”。魏應行交友甚廣,維護與外界關系尤其是政府關系方面,他被賦予重任。

  魏應行主管頂新旗下便利店、連鎖事業群,包括德克士、全家等等。頂新在1996年收購德克士,最初因為擴張之心急切,在各地盲目開店,致使1998年德克士各地分公司中三分之一虧損。1999年以后,德克士調整戰略,決定避開肯德基麥當勞的鋒芒,主推二三線城市,同時開放加盟,最終慢慢站穩腳跟,到目前,德克士在內地的門店數量達2200家,超越麥當勞,僅次于肯德基。

  四兄弟雖然有各自負責的業務板塊,但在分工的同時卻并未“分家”,四人所負責業務板塊每年的收入全部集中到家族的基金中,四對夫婦再按照均等的權益領取自己那份。對于“分工不分家”,四董魏應行解釋為“大哥無私的領導,其他三兄弟緊密團結在以大哥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能讓其中一個沒活干,相互分工、分行業,但核心是不分家。同時,我們不管做什么工作,賺的錢要盡量交回家里的基金,叫做‘小人民公社’。”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