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探秘中國首個航母基地

2014-12-03
来源:中國國防報

   探秘中國首個航母基地:依山連海 暗藏導彈洞庫

  航母停靠在青島綜合保障基地。
 
  如果沒有航母基地,航母就成了無根的海上浮萍。
 
  迎著夕陽的余暉,穿過海底隧道,沿著逶迤的海岸線,駛過幾個山灣,氣勢恢宏的航母軍港呈現在了我們眼前:依山連海,與海岸線呈90°角傲然入海,長達1000余米的艦橋筆直向前延伸,成為碼頭最顯著的標志,高聳的大型塔吊像一個沉默的巨人在寒風中屹立,夕陽落向遠處的防波堤,火紅,美好。
 
  基地選址:多重因素綜合考慮
 
  這道防波堤是航母軍港建設工程部隊官兵的驕傲。站在這道近萬米的防波堤頂端可以看到,堤外海浪翻騰咆哮,橫沖直撞;堤內,海面波瀾不驚,平靜如鏡。據說這道防波堤能抵御百年一遇的臺風,建成以來,已經受多次強臺風的來襲,為遼寧艦提供了良好的駐泊條件。
 
  對于負責航母軍港建設的李永平而言,這道防波堤卻讓他們吃盡了苦頭。2010年夏,防波堤建設進入攻堅階段,臺風過來湊熱鬧。官兵的皮膚曬脫了一層又一層,防波堤延伸了一米又一米。防波堤終于搶在臺風來臨前完工,在如期而至的臺風面前,防波堤巍然屹立,有效保護了港內在建設施的安全。
 
  風浪擋住了,這只是航母基地的入門課。作為航母戰時后勤補給與平時駐泊、修整、維護的超大型綜合保障基地,航母基地的建設是一個國家海軍岸基設施發展的重頭戲和主軸線,需要長遠的戰略考量。
  基地官兵演示雷彈組裝。

  大多數的航母基地都地處戰略要地。離青島航母基地最近的日本橫須賀基地距東京39千米,是東京的海上門戶。作為軍港之城,青島與旅順在海上正好成犄角之勢護衛京畿,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從德日的爭奪、美國海軍的駐扎這些歷史陳跡中可窺一斑。

  除了重要的戰略位置,航母基地無一例外選在瀕海或江海交界處,尤其是由半島和島鏈形成天然屏障的海濱,港口條件優良。美國諾福克軍港充分利用了漢普頓水道的有利地形,航母出港向東33.3千米可駛入大西洋。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航母基地全港水域數百萬平方米,最大水深超過20米,進出港航道寬度數百米,航道水深適宜,可允許大型艦船進出港灣,且港池底為砂石及黏土,航道不易被淤泥堆積。航母在這安家顯然是極好的。

  航母母港所在地民眾和政府是否支持也至關重要。談到民眾的支持,擔負航母軍港建設工程的李文講到幾年前基地建設的一件往事:“當時,為了這一國防工程,駐地有6個村3675人整體搬遷,4000多座墳墓遷移,500多艘漁船拆解轉港。前后僅一年時間,擬征范圍內,地上無一間民宅,山間無一處墳墓,海上無一處養殖。

  所有居民都自愿自行按時搬出。群眾搬遷的場景令人感動:家家戶戶拆房子、搬家當,有大卡車、有拖拉機,還有小推車”,這讓他印象深刻,“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淮海戰役中山東的支前工農。”
  拖船牽引。三艘小拖船牽引航母轉彎,將航母推進碼頭。
 
  基地建設:難度不亞于造航母
 
  由于航母普遍比常規水面戰艦吃水深,靠泊機動性差,伴隨艦艇較多,綜合保障要求高,因此不光造一艘航母費錢費時,要給它建個像樣的母港也非易事。
 
  多年前,我曾經路過這個黃海邊的小漁村,當時它是那樣的不起眼,以至于在我的印象中只殘存著荒野和灘涂的印記。而今這里變成了中國首個航母軍港,處處可見大型塔吊等工程機械忙碌的身影,基地一片欣欣向榮的建設氣象是“中國速度”很好的注腳。
 
  漫步在基地,山上可見紅了的楓葉,海軍藍的小野花點綴著山野。穿過一條柏油路,路的另一頭連接著陣地和洞庫,通往大山的更深處。
 
  沿著長達數百米的洞庫繼續向里,我們來到了一座碩大的導彈儲存庫,未來航母訓練與作戰所需彈藥就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出。庫里的官兵開玩笑地說:“現在負責管理保養的這些裝備價值,平均到我們這群‘山頂洞人’身上,個個都是千萬富翁。”非但如此,大型的槍械庫、油料倉庫、化學品庫都建在這片山水環繞的土地上。
 
  再來看,航母碼頭上,大型的塔吊高高矗立,可以在貫穿碼頭首尾的鐵軌上方便快捷地移動,迅速為航母吊運補充物資;新建的大型萬伏高壓變電站、能量站也已投入運行;而碼頭附近的能量站被區分為多種模塊,確保各型艦艇電力供應;大型儲油設施有序分布;堅固的碼頭內鋪設有長達數百千米的管線,將整個港口有機地連在一起;標有黑、藍、黃三種顏色的不同泵口,能將油、水、氣源源不斷地補充到航母及其他艦艇;不同類型的地面、地下設施,儲存的裝備物資,時刻準備保障航母編隊所需。
 
  小艇帶纜。纜繩被拋到海里后用小艇帶著纜繩牽引至碼頭。
 
  航母保障:“移動城市”的大管家
 
  置身于高十余米的空空的新式儲油倉中,想象著油從地底汩汩地冒出,感覺自己就像一只爬進玻璃杯的螞蟻一樣,太小了。作為地區最大的軍用油庫,它的服務客戶不僅有航母,還包括航母編隊中的屬艦、其他支隊的艦艇、過路艦艇的燃油補給。“我們馬上就要實現自動化了。到那時,加油會變得輕松許多,只需要按幾個按鈕,實時可控”,“給航母加油比較麻煩,它需要上百種不同的燃油,而且量很大,給航母一次供應的燃油,足夠上百輛越野車跑報廢。”不僅是用油,作為一座“移動城市”,航母一天的用電量相當于一座中等城鎮的規模。
 
  “管、供、醫、修、保”,航母保障的每個領域都是全新領域。為什么是全新的?因為航母和別的艦艇不一樣,噸位大,人員多。停靠港口,其他艦艇一個纜繩足夠,它需要十幾根;別人的舷梯用手就能放到對面,它需要碼頭的官兵用吊車吊上去。也正是因為承載著“大型戰略母港建設奠基者、新型保障模式探路者”的歷史使命,第一代“航母保障人”的創造性被激活了:航母的上部寬度大,兩邊升起來比較多,所以他們在碼頭下面專門設置了兩個浮箱,以確保航母靠泊的安全。
 
  走在碼頭上,你還可以看到各種外形獨特、為航母保障專門設計的車輛。例如可以將上千千克的貨物托舉到十幾米高航母甲板上的叉車;為航母進行干貨補給的履帶卷揚輸送車,裝有可折疊伸展機械臂把油料精準輸送到航母艦艇內的輸油車。“有很多都可以申請國家專利呢”,勤務保障大隊參謀長鄭恩澤開玩笑地說道。
 
  還有多功能帶纜作業車、臨時排污系統……歷數著“航母保障人”的一個個成績,基地政委孫成杰很是欣慰:“建設一支部隊,培育種子人才。將來這些種子不但在青島航母基地生根發芽,也會走向整個海軍,推動航母基地保障事業的發展。”
 
  舷梯架設。用吊車將岸上的舷梯對接到航母上。
 
  現代海軍城:未來的膠東明珠
 
  航母基地大都是在戰略海軍基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軍城。這一點,嗅覺敏銳的商家已經聞到了投資的味道。在前往航母基地的路上,“支援解放軍,建設海軍城”“發展航母經濟,再造一個青島GDP”這樣的標語時不時地蹦到你的視線里。
 
  目前,依托古鎮口軍港和航母基地建設剛成立的新海岸新區已經開始主動服務國防建設,著力打造國際知名的海軍城。未來就在這里,船舶配套、電子信息裝備、航空、衛星通信等軍民結合產業將會迎來新的春天。“我們要走軍民融合的路子,未來的航母基地將成為北方戰略母港,大型化、綜合化、母港化、信息化。”現在的航母基地的發展正在一步步將司令員張林的設想變為現實:借助地方食品供應商的倉儲能力,對航母的副食品供應跳過中間環節,直達到艦;借助地方醫院的雄厚實力,解決下艦官兵就醫難問題,加強基建,逐步實現為下艦官兵提供拎包入住的賓館式服務……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漁村來了個“大變臉”,一座氣勢恢宏的現代化戰略母港隱然成形。
 
  寒夜里,守護航母碼頭的哨兵戚銘智透過碼頭值班室的窗口望向大海:“我就喜歡待在碼頭,為航母站崗放哨。聽著嗚嗚的汽笛聲響,看著‘16’的弦號慢慢清晰,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家”,“一位老兵前年退役,沒有等到航母來到這個他參與建設的新家,走時哭得稀里嘩啦,今年基地把他請了回來看一眼航母。”他頓了一下,望向不遠處的燈塔。它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宛如天上的啟明星,指引著航母回家的路,也指引著綜合保障基地前進的路:扎根海軍城,建功航母群。一支海軍新型綜合保障的拳頭力量正昂首闊步,為中國的航母事業和強國強軍夢鑄起堅強的深藍后盾!
 
  航母進港。 楊帆攝
 
  親歷航母首次停靠(宮玉聰 王鵬 王健)
 
  作為中國的首艘航母,遼寧艦帶給我們很多第一次的驚喜:交接入列,解放軍的序列中第一次有了航母的名字;第一次解纜起航,出海試驗;第一次艦載機駐艦飛行,短距滑躍起飛;第一次組成編隊,跨海區長時間航行……對海軍某綜合保障基地幾位軍人來說,最讓他們難忘的,是航母的第一次停靠。
 
  拖船牽引:配合航母做“漂移”。講述人:戚銘智
 
  早上6時,我們3條拖船就接到命令,今天的任務是牽引遼寧艦進港。遠遠望去,遼寧艦已等候在港區外。9時左右,開始牽引航母進港。于是,我們中的兩條拖船分別來到遼寧艦前段兩側,另一條拖船來到尾部。就這樣,我們3條小拖船開始陪伴航母進港。
 
  剛開始,航母主要依靠自身的動力前行,隨著與碼頭距離的縮短,她的速度越來越慢。進入港區后,航母的艦體與碼頭是垂直的。然而航母要停靠在港口,就必須使航母的艦體與碼頭平行,這就需要航母來一個90°大轉彎。在距離碼頭大約500米時,我們3艘小拖船配合航母做了一次“漂移”。
 
  讓航母做轉彎的動作可不像我們的汽車轉彎那么簡單。我們3艘拖船協同配合,或拉或頂,從不同的角度用力。終于,這個大家伙完成了90°大轉彎,掉轉了方向與碼頭平行。
 
  在我們的拖拉下,航母繼續向前行進了一段距離,最大限度地靠近了自己的泊位。當航母距泊位垂直距離80米時,我們又變換了隊形。3條拖船來到航母一側,并排用力將航母推進碼頭。50米,40米……隨著距離的縮短,我們更加小心翼翼,這么個“巨無霸”要是撞到碼頭,那我們可賠不起啊。憑借著默契的配合,我們3艘小拖船牽引著一艘大航母,安全停靠在了碼頭邊上。
 
 
  小艇帶纜:鋼絲繩上的驚險“舞蹈”
 
  □講述人:趙志杰
 
  我是一名帶纜兵,就是為停靠碼頭的艦艇解系纜繩。現在,我的任務對象是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
 
  之前為驅逐艦、護衛艦等普通艦艇保障時,我們的任務量并不大。這些艦艇靠港時只需要幾個人從艦上將纜繩拋向碼頭,我們幾個人將艦艇上拋下來的纜繩固定在系纜柱上就可以了。但為航母解系帶纜卻不是那么容易。
 
  為啥?因為要拴住航母這個龐然大物,普通的纜繩可不頂用,需要又粗又長、由特殊材料精心打造的纜繩才行。除非是大力士,這樣的纜繩一般人可拋不動,再加上航母的甲板距離地面很高,無法直接拋到碼頭地面上,這就需要我們駕駛小艇,靠近航母,把它拴住。
 
  那天,我們乘坐小艇慢慢靠近航母,等纜繩被拋到海里后,我們就迅速將纜繩撈起。航母的動力比較大,吸力也比較強。纜繩拋下來后,必須準確把纜繩拽住,既要防止我們的小艇往航母上靠,也不能撞到岸上去。
 
  我們駕駛的小艇8米多長,比較適合在航母和碼頭之間的狹窄水道里活動。不過,小艇在風浪中不停地顛簸,駕駛員要順著風浪,就像在鋼絲繩上跳舞,還是挺危險的。岸上的戰友也不禁為我們捏了把汗。
 
  繩子拋上來既不能卷到小艇的螺旋槳里面,也不能卷到航母下面去。為了航母的第一次停靠,我們練了很長時間,因此,這一次我們對小艇的位置拿捏到位,撿纜及時,真有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味道。
 
  然后,小艇帶著纜繩向碼頭靠近,這里面學問多著呢,既要防止纜繩攪到一塊,還要節省時間,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碼頭。我們帶纜不光是把纜繩帶過來,還要有一個引纜繩把它牽過來。接著,碼頭上的戰友開始一起用力將纜繩拉上岸。
 
  航母的纜繩比普通艦艇的纜繩粗得多,甚至比我們的手臂還要粗。我們拽著又粗又重的纜繩一圈又一圈地緊緊纏繞在系纜柱上,前后端的纜繩都固定完畢后,航母這才算穩穩回到了自己的港灣。
 
  舷梯架設:駕駛吊車“穿針引線”
 
  □講述人:郝延安
 
  那些長時間跟隨艦艇出海的戰友,最期盼的就是早日踏上陸地。我的工作是為航母架設舷梯———航母與母港之間的橋梁。我們知道,像驅逐艦等艦艇本身自帶舷梯,重量輕,體積小,靠港時向岸上一拋,艦上的人就可以上岸了。
 
  如果把其他艦艇的自帶舷梯比作幼兒園的小滑梯,那么航母需要的舷梯就是大商場里的電梯了,重達3噸多,航母不可能帶著這樣一個“大鐵塊”馳騁海洋,因此,航母靠岸時,都需要我和戰友駕駛一輛大型吊車,將岸上的舷梯對接到航母上。
 
  航母第一次靠港時,我有幸負責它的舷梯架設。我當時信心滿滿,因為我在岸上已經反復練了無數次,將舷梯吊上來再吊下去。當航母穩穩停靠后,我突然發現,由于沒考慮到漲潮和落潮的因素,吊車的位置離航母太近了,吊車臂展不開。于是,我們重新移動吊車的位置,重新選址,重新固定。
 
  接下來就是“穿針引線”的工作:吊車發出轟鳴聲,牽引著笨重的舷梯緩緩升起,向著航母的對接舷梯口緩緩靠近。這相當于吊車拴著“引線”,穿進航母舷梯口這一“針鼻兒”。懸梯吊起來后,要保證相對平穩、直線地移動過去,才能快速與航母舷梯口的縫隙對接。
 
  這非常考驗操作功力。戰友們站在舷梯周圍扶著,確保吊在空中的舷梯不會來回擺動。我緊緊盯著航母舷梯口的位置,穩穩操縱著吊車的手桿,慢慢地靠近。“還有20米,還有10米……”“對接上了!”舷梯架好后,航母上的戰友開始陸續走下舷梯。
 
  巡邏警戒:扎好柵欄防蛙人
 
  □講述人:常偉
 
  一得知航母將要停靠我們港口的消息后,我們就開始提前組織港內警戒。早晨,太陽還沒升起,我和戰友們就已起床,準備妥當后,拿上昨晚準備好的干糧,乘車出發,準備執行今天的警戒任務。
 
  我和隊員們分成4個小組,一組在港區防波堤的盡頭警戒瞭望,那是航母進入港區的大門。所以我們開玩笑說,他們這組是航母靠港的第一批歡迎者。第二組駕駛快艇在附近的海面巡邏,以便應對海上突發事件。第三組則登上港內最高的信號塔,瞭望警戒,監視區域內的一舉一動。
 
  我和另外3名戰友則來到航母碼頭,負責布設防小艇蛙人襲擊柵欄,它能夠有效防御水面小艇和水下蛙人的沖擊,是保障航母安全的重要設施之一。
 
  可是,在水面布設柵欄可不像在陸地上那么簡單。我們駕駛小艇在岸邊等待,系帶纜、舷梯架設完畢,航母上的戰友開始陸續走下來后,我和戰友們才開始忙碌起來。岸上的戰友將一節一節的柵欄慢慢放到海面,我們要將柵欄連接固定,按照既定位置擺放好。
 
  在看似平靜的海面上,柵欄和我們都被涌浪沖擊得左搖右晃,想要把它們連接到一起真不容易。終于,在我們兩艘小艇的默契配合下,數百米長的柵欄鋪設完畢,在航母周邊形成一個漂亮的弧度。
 
  現場指揮:穿越迷霧重重,航母安全靠港
 
  □講述人:喬艷鵬
 
  航母第一次停靠母港,我負責現場指揮。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緊張。早上很早我就起了床,一遍遍像過電影一樣重復著指揮的步驟:解帶纜、舷梯架設、污水管接設、油污水接納、淡水接納、電纜架設、碼頭警戒、碼頭秩序維護、海上警戒。
 
  那天的霧很大,能見度只有二三十米,當航母在離碼頭50米的地方停下時,我心里很忐忑:全是大霧,航母到底在哪兒啊?
 
  于是,我就用對講機呼號:“16艦、16艦,我是軍港管理保障隊,收到請回答。”“我是16艦,軍港保障隊請回答。”對講機里也能聽見,但就是看不見。
 
  隨后,一根橙色的纜繩垂了下來,我當時站在艦艏帶第一根纜繩的位置,第一反應就是該拖纜艇上場了。按照我們約定的帶纜頻率,我指揮拖纜艇靠上前去,緊接著是舷梯架設。因為航母在水中隨著潮漲潮落會晃動,再加上霧大,難度不小。
 
  我不斷通過對講機與碼頭駕駛吊車的司機和航母上負責對接的戰士協調……就這樣,我在一線,跑完這邊跑那邊,一直到航母安全停靠在我們港口。回到辦公室,我一看,那一天,我接了150多個電話。
 
  (完)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