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

日系家電企業謀求轉型:東芝松下發力化工

2014-12-10
来源:环球网

  三個獲得了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日本企業的“物理”實力一下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15年以後會是什么情況呢?根據媒體上討論推測,日本的“化學”或許是下一個關注的重點。例如東芝和松下正在開發的“人工光合成”和“光觸媒”,現在已開始初現成效。人工光合成技術是通過空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來生成可供燃料電池車等使用的能源物質(乙醇等),光觸媒技術則是生成作為燃料電池車燃料的氫,均受到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

  日本電子廠商轉型

  據日本政府人士介紹,執政黨的日本自民黨內已經有不少議員對上述技術表示出強烈興趣。在減少二氧化碳的同時還能生產燃料,正設想在東日本大地震的受災地區建設人工光合成工廠。

  在技術開發的世界裏有著“多產多死”的說法。即便如此,由於這2個領域裏潛藏著對於企業來說可以轉變經營結構的商機,因此仍有很大吸引力。松下社長津賀一宏最近在《日經產業新聞》上表示:“在氫、水、空氣這3個領域裏,我們力爭到2030年創造出1萬億日元規模的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電子廠商的轉向似乎正成為技術發展的新趨勢。日本的電子行業迄今為止一直在符合“物理”法則的世界裏奮鬥。最典型的就是半導體集成度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的“摩爾法則”。

  “去物理化”

  報道稱,日本的技術實力雄厚。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半導體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時至今日,在價格劇烈波動的半導體存儲器領域,東芝仍有望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但電視機、個人電腦等數碼產品的生產成本迅速而持續地下跌,可以說是另一種類型的摩爾法則。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上,高成本的日本企業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近20年的殘酷現實讓人們明白了這么個道理。

  日本電子行業從2013年前後開始轉變經營思路。日立制作所、東芝、三菱電機這三大綜合電子廠商本財年的合並經營利潤加起來超過1萬億日元。取得這一成績並非依賴於電視機、相機、手機的消費複蘇,而是因為立足於基礎設施、服務等不受降價牽連,或者說與摩爾法則相距最遠的領域。

  估計日本各企業今後仍將非常鮮明提出“去物理化”。

  東芝由核電站專家擔任專職董事,統一掌管人工光合成和使用多餘電力來儲存氫的新能源業務。這並非縮小核電站業務,而是要將“化學”變大。產生氫是核電站的衍生物,在這方面積累的化學反應與電解的知識是研究人工光合成及面對氫社會所必不可缺的。

  野村證券的高級分析師山崎雅也指出:“技術突破似乎潛藏在一直以來支撐著數字領域的工藝工程(物理)與材料工程(化學)的融合裏。”

  化學的時代不易被複制

  東芝與韓國三星電子正在進行新一代半導體存儲器的開發競爭,這種三維構造的材料有望借助“材料革新”來實現。另外東芝正在開發的白色發光二極管(LED)與新一代功率半導體也只有通過矽等的材料革命才能實現商品化。

  要想在化學領域取得成功,至少需要5年、10年的時間。電動汽車之所以遲遲無法普及,原因就在於電池的能量密度不能像摩爾法則那樣輕松提高,導致汽車的續航距離難以增長。化學的世界比物理進步緩慢,這是宿命。

  相應地,化學的時代就不可能每隔一年半價格下降一半。大型電子廠商的經營者正在關注的就是這一領域。這是一個無法輕易被複制、不會輕易傳播的世界。

  如此說來,汽車車體正如日本一家汽車廠家的管理人員所講的那樣,“也許會進入到大量采用鋁和碳纖維的時代”。無論是鋁還是碳纖維,都屬於化學。日本的產業似乎在全方位地開始模式轉變。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