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改革轉型換擋增速

2014-12-1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被坊間喻為「中國今年最后一件大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落下帷幕,會議分析了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為明年的經濟工作定下了基調。今年會議的總體要求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受訪專家認為,本次會議圍繞新常態來確立中國經濟未來大的走向,是對中國經濟未來中長期的思考和總體性的設計。穩增長仍然是明年工作的首要目標,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速換擋,改革和轉型將繼續加快步伐。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以改革釋放經濟發展動力。專家表示,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將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等潛在風險加大,但明年的經濟風險總體可控,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

 
  新常態下確立經濟走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判斷目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同時也是每年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點是圍繞新常態來確立中國經濟未來大的走向,包括現在的一系列經濟結構調整、改革和中短期政策的調整都是圍繞新常態來展開。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去挖掘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潛力,如何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如何更好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設計一個整體路線圖和總綱領框架。
 
  告別粗放型發展模式
 
  針對海內外持續關注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會議通過對「九大趨勢變化」進行闡釋,分析了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會議認為,目前中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分析指出,以前大家對新常態有各種看法,還有人認為新常態就意味著經濟衰退。通過這次中央對新常態全面、深刻、系統的界定,可以消除認識誤區,引導人們正確、理性、客觀看待新常態。
 
       張茉楠認為,新常態是中國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中國經濟從原來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回歸,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速上,在經濟結構上也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新常態是告別過去以能源、資源等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由高消耗、高投入增長模式向新的由人力資本、科技和創新驅動增長模式轉變。「這次工作會議有別於以往任何一次的經濟會議,新常態是統領性的框架和提法,也是對中國經濟未來中長期的思考和總體性的設計。以往大家過於關注GDP增長數據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調整,實際上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跳出原來大家對於短期經濟增長的關注,更多著眼中長期的發展,特別是新常態時期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模式、發展規律、發展初衷和增長動力來自哪里的問題。」張茉楠說。
 
  穩增長仍系重中之重
 
  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列出了5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可以看出,穩增長仍然是明年工作的首要目標。11月經濟數據顯示,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2.7%,已經連續33個月負增長,反映出目前中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穩增長任務艱巨。
 
       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堅持穩中求進,這已是中央連續第四年將經濟工作定調為「穩中求進」。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穩中求進是創造穩定宏觀環境、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穩」就是要保持經濟運行平穩,而「進」是要進一步促進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其中提高質量效益是「穩中求進」的中心。
 
      就明年GDP增速問題,多家投行或機構和許多的經濟學家都一致預期明年GDP增長目標將下調,認為增速目標的下調將給全面改革和調結構提供更大空間。分析人士認為,由於房地產市場從高速發展期逐步過渡到平穩增長期,疊加外需持續弱勢,需求低迷繼續制約經濟,經濟增長目標下調并不意味著穩增長壓力減小。
 
       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張茉楠分析認為,中國經濟一些短期政策要適應未來中長期的變化,改變原來政策的被動性,提高政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這些政策能夠不斷適應外面的變化,能夠更有效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這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立足點和出發點。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推進勢必將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和回旋餘地,并將帶動基礎建設等投資,從而對經濟穩定增長起到支撐作用。
 
  三駕馬車均衡發力
 
  「中國最大結構性變化更趨於平衡,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已經出現積極的變化。原來主要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現在需『三駕馬車』齊齊發力,對經濟的拉動更趨於平衡,三者合力來驅動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不是只限於一架馬車來拉動。」張茉楠說,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經濟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完全靠消費來主導,而且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和制造業大國,未來制造業的投資需要穩住。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三駕馬車」均衡拉動的新的局面,不是原來「跛腳的」,而是更加平衡的去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從消費層面看,隨著中產階級的快速增長,中國現在成了除美國之外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到2020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將達6億,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內需市場,對全球的經濟拉動也會非常顯著。
 
      分析人士指出,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明年經濟平穩增長
 
  近日《人民銀行工作論文》對外發布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報告,對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預測。報告的基本判斷是,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下,明年中國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徵,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但就業情況和物價走勢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報告基準預測所面臨的風險包括國際地緣政治、大宗商品價格、美國加息力度和中國房地產走勢等不確定性因素。
 
       新常態下明年經濟發展態勢將是如何呢?熊衍飛表示,盡管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進入下行通道,但未探底,通過借力新能源、環保和多元金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中小企業滿足差異化需求、鼓勵傳統優勢行業走出去等舉措能夠保持宏觀經濟平穩增長。「保增長的過程需要政策配套。例如,在財政政策上,加大對中小企業稅收減免力度、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孵化新興行業、優化空間經濟等。貨幣政策上,通過降息、降準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瞄準金融行業去杠桿和管理流動性等。」熊衍飛說。
 
  改革釋放發展動力
 
  會議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
 
       在剛舉行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透出,促進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新舉措,包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項目核準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和深入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指出,目前企業、市場、群眾都呼喚改革加快推進,但改革措施是通過具體部門來推進的。「各級政府部門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問題,在抓落實上可能主動性不夠。必須強化責任,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引入群眾評價,為推進改革措施落實建立制度保障。」
 
      張茉楠分析認為,中國需加快推進稅制改革,全面完成「營改增」,要通過結構性減稅「還稅於民」,清理各類稅費,調整稅制結構,穩定稅負、定向減稅和調整支出結構,向科技創新和民生領域重點傾斜,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釋放居民消費能力。
 
  加強風險管控
 
  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將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等潛在風險加大。
 
         另外,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博士熊衍飛向本報表示,2015年經濟發展將繼續放緩,需關注的風險包括2.8萬億地方債務到期承兌、產能過剩行業局部性違約引致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和資本賬戶開放背景下國際熱錢套利引致的金融危機等。張茉楠認為,在新常態之下,中國很多政策需要創新宏觀調控。她認為,隨著美國實體經濟的強勢回升,美元的走強和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對於全球貨幣格局和金融格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在新的國際貨幣格局、資本流動格局出現變化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和工具如何有效來應對這些風險是中國面對新常態目前必須做的事情。
 
  穩增長調結構平衡
 
  會議指出,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對此,有專家認為,今后經濟發展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對過剩產能的調整會影響增速,而做好新興產業的加法和乘法則會創造更多增量。
 
  「速度調整并不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調結構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也沒有提及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整問題。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低迷,各地去庫存壓力高企。分析人士認為,本屆政府的主導思路是要求在結構性改革中實行去杠桿化和以短痛換取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勢在必行。中央希望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方式來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工業企業產能過剩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過去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但是目前工業領域大部分都是過剩的,明年要加快結構調整,這意味著經濟難以再靠過去的固定資產投資,但是新興領域的投資則可以加快。「比如互聯網、教育、養老等,這些領域投資并不需要很大,但是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而且能帶動經濟增長。」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