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北上交流 不必忌憚

2015-01-2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陳建強

  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的「升級版」,由現行每人在中、小學期間最少有一次北上交流機會,加碼至在小學階段也可以去一次;又在下學年起的3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600所,讓姊妹校之間進一步分享經驗及提升教與學成效 ,並為學生認識內地各方面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結果,建議惹來部分人士批評,並予以「洗腦」標籤,更趁機宣傳本土主義,說自己只是「香港人」。

  認識國家 天經地義

  香港的明天,取決於今天的教育,教育在於培養孩子、成就孩子,我們珍惜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創意,也鼓勵他們認識和關心社會、國家、世界。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他們以虛無的國際標準為圭臬,把英治時期的事物視為集體回憶,卻偏偏抗拒認識國家的現在和未來,不但是數典忘祖,更是脫離現實,忘了我是誰!

  香港700多萬人,絕大部分是從內地南移的中國人及其後代,來港落地生根也不過是兩、三代人,就因部分人的一些個人經歷,加上香港經濟上的成就,翻臉不認人,即使回歸十多年,仍不肯自認為中國人。須知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個人,沒有家國身份,便猶如無根浮萍,漂泊顛簸 。

  本來,作為年輕學生,認識國家是天經地義的。在美國,學生自小便要學習唸《美國信條》(American's Creed);每天都要唱國歌,升國旗;要學習母語,要愛國。這就是美國人堅信的信念與核心價值。放諸四海,每一個國家都是強調愛國,強調領土完整。可惜,在香港,經歷了「反國教」及「佔領」行動,現時只要一談起認識國家、內地交流,就會被某種政治力量扣上政治帽子。

  須強調,教育在於培德育人,不應被視作政治工具,更不應將政治帶進校園。事實上,姊妹學校已經發展多年,互相交往純粹是加強學與教,加強兩地學生之間的交往,加強本地學生對內地文化、地理、歷史的了解。

  莫將交流活動政治化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此,讓中、小學生往內地交流,本身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除了認識中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之外,也讓他們親身體會內地的最新發展,認識中國的新面貌,並且透過與內地學生接觸,建立友誼和關係網絡,對其未來的個人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援。倘若將對外交流視作「洗腦」,因而拒予參與,只反映有關論者面對國家的未來發展,已經失去自信,不敢面對,但在全球一體化、區域化的形勢下,怎可「獨家村」地只看自己,無視國際大環境?我們的下一代,若也是如此,香港還有希望嗎?

  因應個人的政治理念,就不惜將正常有益的學生交流活動政治化,製造無謂的爭拗,實在不敢恭維。奉勸家長、學校要對香港有信心,對子女有信心。若關上對外交流的大門,年輕學生的教育,將可能因而受到局限。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