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基因测序“大年”启幕 早筛商业化阻力仍存

2015-04-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癌癥超早期基因篩查已于2014年陸續進入市場,但由于數據積累不足、價格偏高等因素,商業化進程的阻力仍然存在;腫瘤愈后監控呈現出剛需的市場前景,但須獲得醫院的認可;化療用藥指導產品最為成熟,市場競爭激烈;腫瘤基因治療一直處于研究階段,世界范圍內均未實現突破,商業化路途較為遙遠。

 
  2015年被業內稱為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元年。
 
  4月8日,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迪安診斷”)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杭州迪安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資格。
 
  “公司將積極研究腫瘤篩查與靶向藥物伴隨診斷技術等,為腫瘤病人設計個性化治療方案。”迪安診斷在公告中寫道。迪安診斷是一家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醫學診斷服務的公司。
 
  與迪安診斷一同獲得臨床應用試點的基因公司還包括華大基因、達安基因和博奧生物,華大基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基因公司,達安基因是上市公司中唯一以基因為主業的公司,博奧生物獲得了基因產業的全部試點牌照和產品證書。此外,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廣東、浙江等省市的多家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檢驗室入選臨床試點。
 
  博奧醫學檢驗所總裁張治位稱,“2015年是中國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真正的元年,對產業發展和行業監管可能具有歷史性意義,影響巨大。”
 
  “發放臨床試點牌照意味著商業化步伐的臨近,”北京知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鳳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中國生物制藥的監管慣例,試點牌照之后即是產品證書,腫瘤基因測序或將成為繼無創產前檢測(NIPT)之后的又一個基因測序商業化項目。”
 
  東興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宋凱的判斷與此類似,“我們預判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PGD)和腫瘤將是(基因測序)下一個商業化的領域,如果這些領域或項目能夠批產品證書,將成為行業巨大刺激因素。”
 
  腫瘤基因測序的細分市場包括癌癥超早期篩查、愈后監控、化療用藥指導、風險評估以及基因治療。
 
  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采訪發現,癌癥超早期篩查已于2014年陸續進入市場,但由于數據積累不足、價格偏高等因素,商業化進程的阻力仍然存在;腫瘤愈后監控呈現出剛需的市場前景,但須獲得醫院的認可;化療用藥指導產品最為成熟,市場競爭激烈;腫瘤基因治療一直處于研究階段,世界范圍內均未實現突破,商業化路途較為遙遠。
 
  臨床試點獲批:

  癌癥早篩市場啟動
 
  癌癥早期篩查或許是腫瘤高通量測序最先爭奪的市場。
 
  “公司正加大腫瘤基因診斷技術的研發,加快完成各項腫瘤基因的早期篩查與診斷。”迪安診斷在全景網互動平臺上向投資者表示。
 
  國家衛計委在癌癥早期篩查上也表現出了積極態度。4月10日,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于競進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正在組織專家研究制定2016-2025年癌癥防治中長期規劃,對于那些符合成本效益的早期癌癥篩查、干預和適宜技術,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
 
  與影像學、標記物等傳統的腫瘤篩查手段不同,高通量測序技術將腫瘤篩查深入至DNA層面,據稱可以提前數年發現其蛛絲馬跡,此類技術被稱為“液體活檢”。
 
  美國約翰霍普金森大學對癌癥分子層面的早期篩查進行了長期研究,其教授福格斯坦做過這樣的估算,腫瘤至少含有1000萬個細胞、像大頭針的頭部那么大時,就會釋放出可檢測到的DNA,相比之下,腫瘤要100倍于這個尺寸,至少包含10億個細胞,才會在核磁共振檢查中顯現。
 
  事實上,雖然獲得了首批腫瘤測序臨床試點資格,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截至目前,迪安診斷、華大基因、達安基因的癌癥早期篩查和診斷產品尚未進入市場,其中,華大基因于2014年啟動“萬人群腫瘤基線計劃”,試圖通過比較健康人群與已確診的腫瘤早期、中晚期人群之間的差異,劃分出健康人群和腫瘤患者之間在基因組學指標上的分水嶺,但該計劃尚未積累足夠的數據。
 
  而試點單位中唯一的例外是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
 
  據悉,博奧生物于2014年4月1日推出了“圓夢譜腫瘤超早期預警”產品,通過檢測人體血液中的miRNA以達到提前1-2年發現腫瘤的目的。已有的研究證明,miRNA的異常表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圓夢譜”可以針對非小細胞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前列腺癌等進行超早期預警。
 
  另一家推出腫瘤超早期預警產品的公司是普世華康江蘇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普世華康”),與博奧生物的技術路線稍有差別,普世華康通過檢測血液樣本中的ctDNA以實現癌癥篩查,這項名為PREMID的篩查產品推向市場將近一年時間,已積累了數千例樣本。
 
  普世華康公司提供給21世紀經濟報道的產品目錄顯示,PREMID可檢測18種常見腫瘤,并可對腫瘤實現術后、愈后監控。
 
  雖然普世華康尚未進入國家衛計委“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名單,但該公司另辟蹊徑,于近日獲得了澳門衛生部門的準入資格,4月27日,澳門馬瀧醫院獲得澳門衛生總署批準設立PREMID腫瘤超早期篩查實驗室和門診。
 
  普世華康董事長對癌癥早篩市場頗為看好,“PREMID技術為我們獨家擁有,爭取2015年銷售過億元。”普世華康董事長王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潛在的市場前景以及技術的獨特性使得普世華康獲得多家投資機構的注資,截至目前,公司獲得了蘇州官方、通用創投、經緯(中國)等投資機構超過億元的投資。
 
  在市場需求方面,上述兩家公司的判斷基本一致,“癌癥高危、癌癥疑似以及癌癥術后的人群存在需求。”
 
  數據不足、價格偏高:

  早篩商業化阻力仍存
 
  事實上,在國家衛計委公布腫瘤基因測序臨床試點單位之前,普世華康和博奧生物的產品已經推向市場,但將近一年的商業化路途并不輕松。
 
  市場推廣的最大阻礙來自臨床數據的不足,這一點不難理解,臨床數據需要在醫療機構中積累,而在國家衛計委公布臨床應用試點之前,醫療機構并不具有合法積累數據的身份。
 
  臨床數據不足使得產品難以大規模進入醫院渠道。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北京和睦家醫院曾拒絕了某癌癥早篩項目,理由是公司沒有提供足夠的臨床數據,以證明這一基因篩查項目的精確性。
 
  約翰霍普金森大學研究人員威爾克斯庫認為,血液檢測的意義在于“極其準確”,如果檢測出你的血液中出現腫瘤DNA,則說明你目前已經患有癌癥。斯坦福大學外科腫瘤研究所所長斯特芬妮·杰夫睿的看法與此類似。
 
  為了佐證液體活檢的準確性和漏檢率,普世華康與平安保險公司簽訂了承保協議,“如果檢測出某位消費者攜帶腫瘤DNA,那么他可以去醫院進行確診,以驗證我們的準確性;如果沒有檢測出腫瘤DNA,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卻查出自己患有癌癥,平安保險會理賠15萬-20萬,附帶每天180元的住院補貼。”王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事實上,爭取到保險公司對產品的承保出于無奈之舉,因為國內的醫院暫時難以幫助企業完成臨床數據的積累。
 
  由于醫院渠道阻礙,目前,普世華康和博奧生物癌癥早篩項目的主要渠道集中于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企業集團等。
 
  不過,隨著國家衛計委對腫瘤測序臨床試點的放開,數據積累的瓶頸有望打破。按照國家衛計委公布的第一批臨床試點名單,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浙江、廣東的20家醫院或醫學檢驗所可以實現臨床數據積累。
 
  制約癌癥早篩市場的第二個因素是價格。
 
  21世紀經濟報道從普世華康和博奧生物了解到,兩家公司的腫瘤早篩價格在數千元到2萬元之間,并且尚未納入醫保報銷。這一價格決定了癌癥早期篩查主要面對中高端、對健康較為關注的人群。
 
  價格較高的原因是儀器和試劑費用。據悉,國內目前尚無法生產基因測序儀,只能向國外公司購買,價格在500萬美元左右;而試劑的研發制造成本也居高不下,與其他醫療器械和藥品相比,試劑的成本占據較大份額。
 
  此外,基因測序結果的解讀需要高層次的生物工程人才,人力成本也不低。
 
  腫瘤愈后監控:

  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剛需市場
 
  “與腫瘤早篩相比,腫瘤愈后監控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北京知因科技董事長陸鳳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國家衛計委放開臨床試點后,愈后監控或許會是個更大的市場。”北京知因科技公司是一家從事腫瘤基因測序及檢測儀器的代理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普世華康和博奧生物更加重視早篩產品的推廣,而愈后監控產品的宣傳力度遠沒有早篩產品大。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分子層面的腫瘤愈后監控產品早于腫瘤早期篩查。
 
  據悉,美國的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Boreal Genonics和Guardant Health三家公司可提供液體活檢服務,但是僅面對癌癥中晚期患者。對于這些患者而言,血液檢測可揭示治療是否有效,如果無效則嘗試其他的治療方法。
 
  出于醫學及商業上的考慮,Guardant公司只針對癌癥晚期患者,雖然其掌握的技術可以進行癌癥早期篩查。
 
  約翰霍普金森教授福格斯坦曾撰文稱,對于一個癌癥患者,他不介意花費5000美元做基因檢測,而對于一個健康人,可能不愿意每年花費1000美金做體檢。
 
  普世華康腫瘤愈后監控產品可通過對血液或者腫瘤組織的檢測,評估病患的復發危險程度。其實,這是一個比早期篩查需求更加“剛性”的領域,其價格也普遍低于早期篩查。
 
  但獲取癌癥病源的途徑以醫院為主,而醫院的接納程度限制了這一剛性市場在中國的擴展。
 
  “在國家衛計委放行臨床試點之前,醫院不具有臨床應用的合法身份,”陸鳳林說,“此外,醫生似乎也不愿意找出一種方法來驗證自己治療的效果。”
 
  癌癥精準治療:

  停留于研究階段
 
  3月26日,科技部召開了中國首屆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計劃在2030年前總計投入600億元支持資金,這一政策與腫瘤基因測序具有高度關聯。
 
  “最近精準醫療比較熱,與基因組學的技術進步有很大關系,在腫瘤領域,基因測序可以幫助患者選擇化療藥物,每個人的基因表達不同,用藥也不同。”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肖新如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精準醫療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治療效率、減少副作用、減少經濟負擔。”
 
  肖新如提及的化療藥物選擇產品稱為化療用藥指導,目前這一基因檢測已成為腫瘤治療過程中的必檢項目,市場較為成熟,價格在數百到千元之間。
 
  但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基因治療,后者是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
 
  基因治療在美股的上市標的包括BLUE、QURE、CLDN、AGTC 和AAVL,但尚未出現用于腫瘤治療的產品,中國在此方面也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
 
  肖新如曾在日本研究膠質瘤的基因治療方法,其原理是通過病毒載體把一種抗腫瘤血管生成的藥物導入人體,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然而,由于腫瘤的復雜性,基因療法沒有明顯突破。“腫瘤的生長是由很多基因共同作用而成,阻止了其中一個,在短時間可以起效,但經過一段時間后,腫瘤細胞自己會發生改變,半年到一年之后可能會復發。這相當于阻斷了一條通路,腫瘤又開辟了另一條通路。”肖新如解釋稱。
 
  “腫瘤的復雜性決定了基因療法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處于研究階段,”肖新如說,“中國現在需要做的是鼓勵臨床實踐。”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