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珠三角揭開“機器換人”浪潮的背后

2015-04-27
来源:中國經營網

  機器人早在30年前就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直到近幾年成本才出現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要歸功于科技進步,另一方面需求遞增也在很大程度上攤薄了研發成本。這背后是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倒逼機制發揮作用。

  對于這一點,楊泰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志安感觸頗深。2004年,他剛剛踏足五金加工行業,那時候只需月薪2000元就能招到很好的焊接師傅,到了2014年,熟練焊接工人的月薪達到6000~7000元,即便如此,焊工還是一年比一年少。

  據新華社報道,一場轟轟烈烈的“機器換人”浪潮,正在珠三角揭開序幕。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14年預測,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未來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量約為155萬~344萬臺。

  目前,制造業重地珠三角地區的機器人年增速已達到30%~60%。機器人的激增,絕大部分流向了中小企業。

  “這些企業如果完成‘機器換人’,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會產生決定性影響。”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始于30年前的中國機器人,緣何近兩年才出現爆發式增長?技術進步除了提升效率外,還能為企業帶來什么?“機器換人”之后,制造業還需要哪些升級?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機器換人”浪潮中,漸漸清晰。

  小作坊里的機械手

  摘掉模具上的鐵銷,掀起橫亙的護欄,女工從左手邊的推車上取出長短不等、粗細相當的鋼管,沿著鐵架的拱形凹槽依次擺放妥帖。然后,順勢撥回翻轉的護欄,壓住頂端最粗的那根材料。在用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做完這一系列動作后,她扣上防護面罩,摁下啟動鍵。

  翻轉、前抻,聳立一旁的機器人手臂舒展臂肘,探向鋼管接駁處的弧形縫隙。尖端直徑為0.8厘米的焊針在兩根鋼管旮旯處劃過一條拋物線,發出呲呲的藍紫色耀斑。9分鐘后,20余塊不同規格的鋼結構,被焊接成為雙層拱形摩托車支架。

  在佛山市南海區羅村北湖路密密麻麻的棚戶廠房內,楊泰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泰)的13臺機器人焊接機就是這樣日夜勞作,供應著客戶源源不斷的需求。

  楊泰的總經理李志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公司規模并不算大,但一直都比較重視技術創新,所以在同行業里打響了品牌,引進機器人焊機之后,進一步鞏固了技術上的優勢。“這是大勢所趨,一定要上的。”他說。

  這些令李志安“如虎添翼”的高科技利器,來自本土供應商廣東泰格威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格威德)。這家成立沒多久的機器人制造企業,在2014年迎來業務大爆發,足足賣掉了100臺機器人手臂,毛利潤可以達到100%。該公司總經理盧新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預計2015年他們的業務量還能再增加50%,其中大部分客戶為中小企業。

  “一提到機器人,大家印象里都是高精尖的大型企業才用,其實中小企業的需求更強。”盧新建說,他們公司的市場定位,就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機器人解決方案。

  泰格威德的業務經理伍小毅,兩年內跑遍了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工廠、車間,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楊泰在他的客戶中已經屬于比較大的企業,更多的小工廠主,“磨刀霍霍”打算更新設備。

  “最小的工廠加上老板也不過十幾個人,車間破破爛爛的,中間就有一個機械手在嗡嗡干活。” 伍小毅至今仍對去過的一家只有幾百平方米大的噴漆車間記憶猶新。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小作坊’,它們也在孜孜不倦追逐技術升級。”他說。

  萬億級大蛋糕

  “如果中小企業都用上機器人,對制造業的影響不得了。”盧新建說,中小企業是社會的中堅,是經濟活力的源泉,機器換人只有孕育在它們中間,才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2015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對媒體表示,佛山、東莞這些地方正掀起大規模“機器換人”運動,大量的智能機器人已經開始運用到很多生產線當中。

  這場運動的主角,便是中小企業。

  盧新建保守估算,在他們公司十公里半徑范圍內,單單是五金加工企業大概就有10萬家,如果完成其中10%的裝備升級,整個行業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就像汽車一樣,之前是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而現在是通用品,會越來越普遍。”他說。

  珠江東岸的東莞市,不計其數的中小企業也躍躍欲試。

  2014年,東莞出臺了《東莞市推進企業“機器換人”行動計劃(2014~2016年)》,市政府在2014~2016年連續3年,由市財政在“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助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扶持的重點便是中小企業。

  預計到2016年,完成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機器換人”應用項目1000~1500個,力求讓更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能夠享受到優惠政策。

  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走訪過東莞全市30個鎮街,十分了解當地企業的需求。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東莞每年2億元的專項補貼,申報門檻低,申報程序簡單、評審簡單,實際上是針對中小企業的政策。

  “東莞經濟的特點是企業規模小,種類多,比較分散。”張國軍說,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機器換人”運動只能算是剛剛起步,這將是一個萬億元級別的大蛋糕。

  更便宜更“傻瓜”

  首批13臺機器人焊接手臂運行已有兩年時間,公司效益蒸蒸日上,李志安心頭懸著的石頭落了地。“好用是好用,但是投入也很大,所以剛開始也有過猶豫,到底要不要換?”他說,現在疑慮打消了,2015年下半年,打算再添置14臺機器人設備。

  對于資金不算雄厚的中小企業主來講,購置機器人設備仍然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但相較于10年前,機器人的成本還是大大降低了。

  盧新建介紹說,他們公司生產的機器人手臂,在操作系統與減速器這兩大核心部件上取得了關鍵性技術突破,使成本大幅度降低,價格為20萬~25萬元,而國外進口的同類產品,一般都在50萬元以上,讓很多實力不算雄厚的企業望而卻步。

  除了成本降低了一半之外,操作也越來越簡便。“普通工人過來,一個小時就能教會他怎么用。”盧新建把老款機器人與新式機器人在操作方式上的差異,形象地比喻為DOS系統與Windows系統的區別。操控前者需要較強的知識儲備,而后者達到了“傻瓜”級的便捷程度。

  機器人技術在應用領域更便宜、更“傻瓜”,使其能夠在短期內呈現爆發式增長。

  張國軍說,機器人早在30年前就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直到近幾年成本才出現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要歸功于科技進步,另一方面需求遞增也在很大程度上攤薄了研發成本。

  這背后是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倒逼機制發揮作用。

  對于這一點,李志安感觸頗深。2004年,他剛剛踏足五金加工行業,那時候只需月薪2000元就能招到很好的焊接師傅,到了2014年,熟練焊接工人的月薪達到6000~7000元,即便如此,焊工還是一年比一年少。

  伍小毅分析說,焊接、打磨等工種,對人體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害,愿意從事這一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機器換人一定是先從這些行業開始。”他說。

  經過一番技術改造,楊泰的員工由300人減少為240人。而在東莞,勞動密集型的電子加工制造企業東莞市瑞必達科技有限公司、東莞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減少了上千人。

  技術效率雙提升

  這一輪轉型升級,很有可能實現制造業從人口紅利到技術紅利的轉變。

  東莞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智能手機的電路板,在其位于石碣鎮科技中路的寬闊廠房內,有一條長達120米的生產線,從上料到出貨,一共要經過沖壓、影印、刷漆、電鍍等幾十個環節的加工處理。得益于機械手的靈活運轉,每班6個人就可以管理整條生產線。

  然而,這條生產線僅僅算作電路板復雜工藝中的一道工序。

  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冉彥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智能手機越來越薄,功能越來越多,這就對設備的精度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例如,其中一道工序要在不到一平方米的金屬薄片上,打出幾萬個細孔,每個孔的直徑只有25微米,人眼無法識別。甚至還需要將24層電路線板,壓縮在幾厘米的厚度之內。

  “一塊小小電路板,有無數道工序,很多是人工做不了的,必須用機器。”張國軍說,如果僅僅把目的局限在提升效率層面,那么“機器換人”的意義就十分有限。

  他舉例說,東莞每年出產2億部智能手機,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17%,只有一部分是大品牌生產制造,剩下的產量由中小企業參與完成,而這些中小企業此前只是低端的模具生產商,一系列小型新設備引進來之后,讓這些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小加工廠生產手機成為可能。

  “新技術給很多企業帶來了機會。”他說。

  核心依然是人

  然而,當一部分人為中國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用工荒大面積出現憂心忡忡的同時,另一部分人又開始擔心機器人會搶了人的飯碗。

  “中國怎么會缺人呢?中國什么都可能會缺,就是不可能缺人。”對于這兩種大相徑庭的觀點,瑞必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以下簡稱瑞必達)曾建軍有自己的看法。

  曾建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認為機器人之所以能夠代替人,是因為機器可以晝夜不休地干活,而人有七情六欲,難于管理,但人不是機器,雖然不會像機器那樣整齊劃一聽從指揮,但人會思考,有創造性,這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從來不會缺人,只有不好的企業才缺人。”他說,隨著工廠的技術升級,對產業工人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為此,曾建軍在公司實施全員創新。從一線工人到工程師,都可以提出創新提案,并給予1000~10000元的獎勵。“工人雖然不是專家,但他們在一線,對技術最熟悉。”他說,自己尤其看重一線工人提出的改進方案。

  “我們公司人員比較穩定,離職率很低。”瑞必達人力資源經理包中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引入機械手之后,工人的勞動量降低了很多,但工資反而提升了30%。

  “很多老板說用了機器人,工人工作量減少了,要降工資,我告訴他們,不僅不能降,反而要升。”伍小毅說,技術升級并非只靠把原來人工操作的工序交由機器完成便可一蹴而就,技術只是手段,很多工藝是需要時間沉淀,經驗積累,而這些只能依靠工人素養日積月累的提升。

  張國軍說,“機器換人”不僅不會搶了人的飯碗,恰恰相反,這一輪轉型升級,給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帶來了機會。

  “就業難是大學生就業難,技術工人很吃香。”他說,機器人大面積應用之后,介于技術工人與管理人員之間,需要大量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人才,進行編程、維護,能為大學生提供新的就業崗位。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