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後政改要有大戰略

2015-07-03
来源:香港商報

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8周年

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後政改時期應捨棄政治化,重拾社會民生工作。不過,政改及其前的「佔中」已改變了香港政治生態,也凸顯出民生政策迫切性的轉變。
 
過往政績一得二失
 
梁振英上臺,首要工作是面對房屋、醫療、退休保障三大議題。迄今當局只在房屋方面覓地建屋,恢復居屋和擴大公屋建設。政策恰當,只是落實需時,且規模步伐不足,還可改善。醫療仍用醫療保險,受制於金融利益,迷信私營保險制度,看不到美國醫療保險的大失敗。退休保障也是依循過往的政策,反對全民退保。這樣看來,三大議題只是一得二失。此中的因由應是既得利益、既有意識形態的干擾。這反映出當局缺乏方向和發展戰略,小心翼翼地在既得利益與大眾福祉之間尋求平衡。另外,「佔中」、政改,當然有回歸以來香港深層社會矛盾的因素,政府政策舉步維艱,也缺乏社會大眾的支持。
 
後政改時期,若社會民生政策還是依照這兩三年的做法,房屋還可有進展,效果只能在幾年以後,也未必可如人意,樓價租金依然高企,社會成本的壓力還是沉重地壓在香港大眾居民以及各行業身上。特區政府不能恢復英國殖民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前少有的良政——公營房屋佔過半全港供應,私營市場實行租務管制,顯示公屋居屋政策只是半桶水的政策,救不了火,止不了急。
 
把握時機 重新出發
 
單靠這樣的房屋政策,不可能動員社會,推動社會在經濟民生方面的重新出發,醫療退休問題與人口老化、貧窮問題脫不了鈎,仍然困擾著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自由行的逆轉,香港零售旅遊轉弱,基層就業會很快出現問題,將加深中下層社會的矛盾,而中產階級下流化、青年人前途問題,亦因經濟沒有方向、戰略與政策,社會疏離感在中產階級中間進一步擴大。或許香港的社會經濟危機不會一下子爆發,但一方面競爭力下滑,另方面社會不滿增加,形勢並不樂觀。一旦在今後幾年裏遭遇到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會再難抑制。
 
香港社會在後政改時期要的是發展的方向與戰略,以此來壓倒本土派荒謬的所謂閉關主義。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新常態發展的大格局轉變中,重新定位,協調各方政策、各方資源,重新出發。
 
對付政治化的發展是踏實地進行經濟工作,以經濟帶動民生,減除爭議,以國際化重建香港的世界大城市功能,也以國際化來消除極端本土化的閉關主義。這樣的經濟工作不可能依循過往金融化、地產化,而是結合到中國進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一帶一路」大戰略。只有大戰略的共識,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政策才可有方向,有推動的力量,不會再漫無邊際,毫無方向地在胡鬧爭議中一事無成。內地對政策有頂層設計的說法,在國外任何政府都有一個大方向、大發展戰略的規劃。香港胡混這麼多年,現在好應趁後政改的時機重新出發。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