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習近平吉林行:戰略一以貫之 期臨滾石上山

2015-07-25
来源:香港商報

  習近平吉林行點題東北振興

  戰略一以貫之 期臨滾石上山

  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吉林考察調研,期間明確指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同時,他從「矛盾論」辨析「新東北現象」的癥結,并指出,要從四個著力:即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闖出東北「滾石上山」路。

  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東北經濟會好嗎?

  尽管去年以來東北經濟一直令人揪心,但這卻不是一個需要論證的命題,而是一個必須正面回答的問題,且其答案只能有一個。

  實際上,中央領導高層早已給出答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吉林省代表團審議,形象地給出了東北不能再唱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的重要指示。「兩會」閉幕不久,李克強總理便於4月9日率領一批部長專程赴吉林研究東北經濟形勢,總理說,「東北振興」已經進行了十年,現在要上一個新台階。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次日,總書記便前往吉林,主持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明確指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他表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要一以貫之抓,同時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要在新形勢下、新起點上開始新征程。在視察吉林中,總書記特意如延邊州長李景浩的「兩會」之約安排了延邊行,落腳點是農村農業,是全面小康的「一個也不能少」。

  如此密集的高層關注,如此有針對性的「點題」,自然坐實了「東北經濟會好嗎」的答案。因為,即便是西方,也并不懷疑中共強大的組織執行力。

  東北失速高層關注

  2015年

  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前往吉林考察調研,指出:東北三省要適應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

  4月——李克強總理考察吉林。強調要以改革創新擴需求、增動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和民生持續改善。東北振興不能「等靠要」,而要靠「闖改創」。

  4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調研遼寧外貿運行情况。強調要狠抓政策落實、堅持穩中求進,推動外貿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

  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吉林代表團強調,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黑龍江代表團強調,要在改革開放中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

  2014年

  7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分析東北經濟面臨的新情况新問題,研究推進東北發展的相關工作。指出,要深化改革、破解難題、增強東北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

  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調研遼寧。強調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實現轉型升級,切實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

  3月——李克強總理考察遼寧。強調要在發展中提質增效升級促進民生改善。

  辨析「新東北現象」的癥結

  信心的崩塌,比些許經濟增速的下滑要嚴重得多,而更為嚴重的是,人們看見不到問題的癥結,便從一些現象入手匆忙妄斷「東北失陷」。

  將「新東北現象」歸咎於國有經濟比重過大,總是很簡單的,也會因此很容易地得出一個貌似無懈可擊的結論,但這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事物發展總是與各種矛盾相伴相生。目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這其中有全國「三期疊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東北地區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原因。有矛盾有風險本身并不可怕,關鍵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風險的決心和辦法,不能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要深入研究在注重質量和效益前提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舉措和辦法,多從內因著眼、著手、著力,找準癥結就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從矛盾論看新東北現象

  顯而易見,總書記的「矛盾論」是對「新東北現象」最科學的論述。

  不可否認,與其他地區相比,去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東北經濟確實有些寒冷。但若放在舉國、舉世的大環境下,些許完全可以承受、且在預料之中的增速下滑,便成為攻訐東北、抹黑東北的矛頭,無視其艱難中的奮爭,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觀察東北的應有視角,因為東北問題一直以來就不是增速問題,尽管增速是如此重要。倘若回歸到其問題本質來審視,東北并未塌陷。

  坊間熱議東北「失速」,自然離不開與東北過去「黃金十年」兩位數高速增長的懸殊對比。拋開國家振興東北的政策效應不談,這種高速增長是東北經濟應有的面孔麼?十年中,剛剛基本脫離計劃經濟體制窠臼的東北,一下子睥睨國內那些曾經高速增長的地區,十年中的時勢不可或缺。一方面,過去十年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正所謂「只要風足夠強大,豬都會飛翔」,這當然不是一個「鏽帶」改造初期應有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4萬億刺激計劃,對以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資源產業為主導的東北經濟而言,自然風正帆懸。但勢者無定。隨著全國進入「三期疊加」的轉型發展時代,東北高速增長的時勢風口已然不再,而由於其產業結構偏向於資源性企業、重工化業、裝備制造業,其受此輪經濟下行影響的程度要大於國內其他地區,這并不奇怪。

  尽管「風口」已經不在,但總書記指出,東北的發展空間和潜力仍然巨大。

  總書記連用四個「沒有變」把脈目前經濟形勢: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同時用「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斷蓄積力量」提振信心。也就是說,東北也面臨著新的機遇。

  「矛盾論」的一個關鍵便是優劣辯證。習近平指出,東北地區人口、資源、產業、人才、基礎設施、區位等支撐能力很強,發展空間和潜力巨大。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10多年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幫助、推動東北地區發展的專門措施,各級各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實踐證明,黨中央作出的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前景是廣闊的。

  這種戰略定力,才是破解「新東北現象」的正解。

  四個著力劃出東北「滾石上山」路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無論從東北地區來看,還是從全國發展來看,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紮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怎麼爬坡?如何過坎?總書記提了四個著力: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著力完善體制機制」中,總書記特別強調,「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比重大、基礎好。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很顯然,在外界眼里的矛盾,在這以論述中恰恰是優勢。人們往往將國有經濟比重過大與計劃經濟聯繫在一起,似乎東北的國有企業是「新東北現象」的罪魁禍首。

  國有經濟一直是東北的支柱,一度也是中國的支柱。若無東北,新中國不可能快速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眾多國有資產項目布局東北,脫離不了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家戰略安全需要,而「三線建設」時期,東北相當部分的重工業、輕工業轉移到了內地,貢獻在全國;人盡皆知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東北被作為唯一的計劃堡壘留了下來,不是東北被拋弃,而是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戰略后路及其豐沛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資源,貢獻也在全國。難道在新的時期,東北的國有經濟不能為東北振興作出新的貢獻?關鍵在如何改革國有企業,一如總書記所說,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積極發現和培育市場,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從放活市場中找辦法、找台階、找出路。」

  滾石上山需國家地方合力

  這次吉林行,總書記先后考察了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兩家國企,提出「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這是制度自信。同時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避免市場的盲目性,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是戰略自信,也是國企改革方向。

  以今天的眼光看,東北經濟的問題在哪里呢?其實大都不是什麼新問題,而是轉軌以來的老問題尚未得以有效的解決。眾多問題當中最突出的問題,首先是經濟結構問題。總書記指出,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這種狀况改變得越快越主動。結構優化要多策并舉,「加減乘除」一起做。要把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民營經濟。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

  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和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管制。要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現代農業成為重要的產業支撐。

  至若「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對這前一個「著力」,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對看準的、確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別化的激勵政策。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這是東北經濟既要增量也要增質的關鍵;對后一個「著力」,總書記強調「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镕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是東北經濟結構優化、做大總量的關鍵。

  四個「著力」,既需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也需要東北地區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國家和地方的「合力」,便是東北「滾石上山」的動力。

  放大裝備制造業 農業兩大亮點

  東北地區將總書記的這次吉林行看做「信心之行」,對吉林尤其如此。

  此前李克強總理在一次會議上點出東北振興三方面重點工作:一要做強裝備制造業,二要推動東北走在全國農業現代化前列,三要面向東北亞加強開放平台建設,以沿海經濟帶和沿邊口岸帶動開放。

  總書記與總理的兩次東北考察,行程均有所重疊,兩人都重點考察了裝備制造業。兩年前在遼寧,總書記走訪了包括瀋陽遠大企業集團在內的一系列企業;隨后總理短暫考察,也到訪了瀋陽遠大科技創業園。今年4月份,總理考察了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那時候南車北車還沒正式合稱「中國中車」。當總書記此次到訪這家企業時,其已改名為「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總理是義務的「高鐵推銷員」已是眾所周知。而此次總書記考察中車時也不吝表揚。

  7月17日上午,習近平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聽取企業自主創新情况匯報,察看高速動車組裝配生產線,對他們實行關鍵工序實名制操作、做到工序一口清的做法表示肯定。他登上裝配完成的高速動車組,了解性能、設施、操作運行情况。習近平指出,高鐵是中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中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占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中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在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延邊州州長李景浩邀請總書記到延邊走一走、看一看。7月16日,總書記吉林行的首站便是「如約」到達延邊,在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省長蔣超良陪同下,在延邊博物館了解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規劃建設情况。

  總書記指出,設立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是中央一項重要部署,對於擴大沿邊開放、加強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合作,對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先導區要全域科學規劃,實現資源要素集約高效利用,努力建成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示範區。

  7月16日下午,總書記來到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當年,那首廣為傳唱的歌曲《紅太陽照邊疆》中「海蘭江畔稻花香」所描繪的場景就在這里。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增強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和增加財政收入能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

  裝備制造業、農業是吉林省的兩大亮點;長吉圖是國家全方位開放的沿邊開放「試驗田」,目前正深入推進、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總書記放大亮點、點燃自信的舉動,讓吉林省上下感受到了不一般的力量。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