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76家房企发布中报预警 近五成房企净利下滑

2015-07-28
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截至7月27日,《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滬深兩市共計76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5年中報業績預告,其中,27家房企預告凈利潤為虧損。剔除數據公布不全的房企后,按照預告凈利潤同比變動幅度來看,凈利潤同比下滑企業達36家,占比近五成。
 
  雖然上述76家房企尚不能代表A股140多家房企的整體表現,但截至目前,在76家公布2015年中報業績預告的企業中,逾三成企業預虧,近五成房企凈利潤下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房地產行業整體利潤率下行的現象。
 
  事實上,雖然目前一線城市房價上行,但拿地成本卻愈發高昂,加上一季度不少房企迫于資金壓力,均采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侵蝕了上市房企的凈利潤。
 
  逾三成房企虧損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獲悉,在這76家已經公布2015年中報業績預警的企業中,27家房企預虧。而預計虧損額度最高的是*ST京藍,預計虧損4.2億元-5.3億元,同比下滑1850%~2338%;其次是嘉凱城,預計虧損額為2億元。
 
  對此,嘉凱城表示,由于公司半年度實際結算的項目較少,導致可確認的銷售收入較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數;此外,預計2014年多數項目在第四季度結算。
 
  事實上,在上述27家凈利潤虧損企業中,多達17家企業為首虧,其中包括陽光股份、渝開發等。
 
  對此,陽光股份在公告中解釋稱,較去年同期相比,費用化財務利息增加;渝開發則表示,會展中心政府固定承租收入于2014年12月31日到期,未續簽承租協議導致該項資產經營虧損;部分房地產項目未達到結轉條件,造成房地產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多家虧損企業都發布了重組計劃,但進展程度不盡相同,目前來看,重組成功者甚少。
 
  “多數虧損房企都是由于產品集中布局在庫存較高的城市,項目銷售不暢,甚至迫于資金壓力而減少開工量,致使一些項目無法達到預售條件,不但銷售目標難以完成,降價銷售的結果頁致使凈利潤下滑。”某業內人士向記者直言,而資金成本等上升也對其凈利潤侵蝕較大。
 
  除此之外,拿地成本高是多數房企難以控制成本,難以提升利潤的重要因素,尤其對全面退守布局一線城市的房企來說,土地成本越來越高。
 
  中小房企盈利能力差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公布2015年中報業績預告的上市房企來看,中小房企占比較大,萬科、保利等千億元級房企尚未公布年報業績預告,因此,從目前數據來看,多數反應了中小房企今年業績變動的水平。
 
  “分城市來看,中小房企多數集中在非一線城市布局,這些城市盡管成交量有所上升,但價格上漲幅度不大,甚至在不斷下跌。”上述人士向本報記者直言。
 
  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月份,盡管市場回暖已經非常明顯,但房價分化去非常嚴重。一線城市需求較旺,成交量增長較多,新建商品住宅及二手住宅價格漲幅遠高于二、三線城市;二線城市房價總體平穩,漲幅仍然較小;三線城市房價仍然下降,降幅繼續收窄。
 
  在二線城市中,大多數城市新房市場呈現“價跌量穩”的趨勢。以杭州為例,成交量同比增幅近150%,創近5年來新高。但寬松的政策環境以及開發商“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是其成交量創新高的主要原因。
 
  而三、四線城市表現相對較差,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量價齊跌”的趨勢,高庫存依然是市場的主旋律。
 
  無疑,在這種市場背景下,中小房企更難以擺脫凈利潤下滑的困局。畢竟,“人找房子”的市場已經沒有了,依靠土地溢價賺取利潤的優勢已去。
 

  “這個市場越來越專業化了,過去只要拿到地就能賺錢的時代結束了。”某開發商高層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房企不但拿地成本高且地并不好拿,而且由于房地產項目開發周期長,沉淀資金量大,所以其融資成本也不是一般企業可以承擔的。鑒于此,大型房企都開始尋找合作伙伴拿地開發,以此降低風險。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