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全球貿易持續惡化短期難言改善

2015-07-30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綜合報道】荷蘭獨立研究機構CPB近日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5月全球貿易總量下降1.2%,去年漲幅也遠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全球貿易狀況惡化已持續數年,有媒體分析稱,除了結構性調整,導致貿易下滑的原因包括全球投資需求持續放緩,拉丁、亞洲市場等增長緩慢甚至萎縮,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過分依賴用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而所有這一切短期內尚無改善跡象。

  經濟增長已無法藉貿易拉動

  CPB的數據顯示,全球貿易前五個月中已有4個月下滑,且過去一年僅上漲1.2%。《金融時報》則表示,全球貿易狀況幾年前就開始變差。2010年曾是金融危機以后貿易反彈最快的一年,但此后一蹶不振。2012年和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只有3%,而現在恐怕連這點增速也實現不了。

  IMF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上世紀90年代,全球收入每增長1%,全球貿易額就會增長2.5%。但現在這種正比走向已無法實現,因為世界經濟增長已無法更多依靠貿易拉動。以中國為例,上世紀90年代,中國出口的商品中60%來自對進口零部件和材料的加工,現在這一比例降低至35%。而在美國,制造業進口的比例自2000年以后就再也沒有增加過。

  成本升高、新興市場更加自給自足以及生產技術的變革,讓這些復雜的制造業價值鏈并沒有計算在貿易額之內。自從2013年起,全球收入每增加1%,僅增加0.7%的貿易額。但這種結構性調整可以解釋為何全球貿易增長放緩,卻似乎無法解釋貿易為何下滑。《金融時報》認為,短期來看應該有三大原因。首先,全球投資需求持續放緩。過去幾年,新興市場拉動全球投資,但如今這些投資已經減緩。這就解釋了為何全球貿易增長放緩,因為資本貨物屬於貿易密集型資產。這一點尤為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減緩了今天的貿易增長,還可能降低生產效率,最終限制了未來貿易增速。

  除歐美外其他市場未現需求回升

  其次,全球其他市場并未看到像歐美市場一樣的需求回升。拉丁美洲需求在3月底到7月初仍在萎縮,摩根大通預計亞洲經濟體(不考慮中國)增速僅為1.4%。盡管中國好於其他地方,但跟過去比仍不可同日而語。這些狀況令人擔憂,尤其是當地政府已顯得無計可施,同時商品價格走弱,而美元走強。

  最后,在全球經濟背景下,政府不應僅靠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自安倍2012年上臺以來,日本大幅讓貨幣貶值以幫助經濟恢復,但安倍經濟學并沒能實現刺激出口的目標。許多歐洲官員認為弱歐元已經讓歐元區經濟恢復,但其實這一目標仍沒有完全實現。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對歐元區經濟增長貢獻為負,可能要到下半年才能轉正。

  IMF:中德應修正貿易失衡

  與此同時,IMF周二在其年度報告中建言,擁有龐大經常帳戶盈餘的國家,如中國和德國,需要刺激內需,以修正限制全球經濟增長的貿易失衡局面。

  報告稱,盡管自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經常帳戶盈餘和美國的赤字均有所收窄,但這兩項仍是全球失衡最大的驅動力。中國采取靈活的匯率市場化「至關重要」。并且,中國應采取措施,提高消費并開放金融體系。去年,人民幣以低於「中期基本面和適當政策」水準3%至12%的價格交易,而近期的升值意味著人民幣不再被低估。這一結論重申了IMF在5月對人民幣的評估,但與美國認為人民幣仍被低估的立場相矛盾。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