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盂蘭勝會首辦搶孤接米包

2015-07-30
来源:香港商報

 

  潮陽區仙城鎮七坡鄉搶孤活動十分盛大,鄉民都有備而來,現場布滿漏斗形孤承。胡炎松提供圖片

  【香港商報網訊】尚有半個月,便是農曆七月,近百場盂蘭勝會陸續舉行。這項盛會在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名義,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披上矚目的文化標籤,但年輕人參與盛會的仍為數不多,為提高其吸引力,有潮屬組織將於8月首辦拋接式「搶孤」活動,以競賽形式接米包,以多者為勝。其實長洲搶包山也是搶孤一種,但屬於攀爬式。而拋接式搶孤競賽若能成功舉辦,將開創香港的先河。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明代洪武年間已有搶孤

  舉辦是次搶孤活動的,是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該會會董胡炎松表示,搶孤的構想於去年提出,當時總會在討論盂蘭祭祀時,覺得活動好散,未有一個較突出的亮點,大家在多番商討下,認同搶孤活動能吸引大眾及年輕人,同時又不失盂蘭勝會傳統,經醞釀一年多,兩個月前終拍板進行。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派米活動,是源於清代潮汕區農曆七月施孤節的搶孤活動。胡炎松解釋源流時指出,據他搜尋的資料,早於明代洪武年間已有搶孤。而搶孤的祭品原本是施食給孤魂野鬼,在盂蘭節第3天中午經過一輪法事施食,已「淡而無味」,可用來濟貧,任由有需要者拿取。

  胡炎松:潮陽目睹盛況

  到清末民初,潮汕地區特別多天災人禍,潮陽的練江、揭陽的榕江及潮州的韓江不時氾濫,如他父親的兄弟都是因練江氾濫而死。當時濟貧的善堂多達五百幾間,他們每逢農曆七月盂蘭節,會派祭品,有米,包、鋤頭、衫、水桶、棉被等。潮汕亦有民謠「有錢來看戲,無食去搶孤」,可切實反映當時社會狀況。搶孤又分「高孤」及「土孤」,前者是從上面拋落去,後者是地下派發,現時的派米活動就是土孤。

  醉心推廣潮汕文化的胡炎松,亦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理事,自5、6年前從潮汕老人家處知悉搶孤後,一直希望目睹盛況。原來潮陽是潮汕地區較貧困地方,八百年前的第一間善堂報德古堂亦是在潮陽和平鎮,香港亦有很多潮陽人走難而來。因此到現在仍保留搶孤傳統。去年農曆八月十四日,胡親身到潮陽區仙城鎮七坡鄉看搶孤,活動在下午3時進行,中午開始人群陸續增加,估計6萬多呎的現場,有多達2000人參與活動。

  孤承用竹織製訂造12個

  「不少人自製紗布孤承,用來接由搶孤棚(16呎高)拋下來的竹籮飯。這些竹籮飯是一個小竹籮,入面有米包及竹籤,最重要是竹籤,寫上你會獲得的物品,如米、衫、電器,甚至牲口等。以前更會將竹籤插入番薯。」他說七坡鄉的搶孤每3年一次,去年適逢盛會,感覺很震撼,亦欣賞他們很有秩序。

  不過,他說香港的搶孤活動不能照搬傳統及內地一套,「我們是第一次搞,要確保成功,安全最重要,如搶孤棚,曾商討過可否15、16呎高,但最終都是5呎高;我們不會用竹籮飯,會用拳頭般大的米包,一定不會掟傷人;接米包的孤承用竹織成,由內地製造了12個;舉辦當天是盂蘭節的第2天,免影響到第3天的派米活動。」

  邀插畫家Stella So繪圖

  賽制方面已定,每5人一隊,3隊共同作賽;一隊在搶孤棚上拋米包,其餘兩隊在棚下用孤承接米包,接得米包最多者為勝。

  時間定於8月27日下午3時在觀塘康寧道2號球場舉行,目標參賽隊伍包括盂蘭組織、學生團體及公眾團體,若參與人數太多,會在比賽當天先作篩選,到3時會有9隊進入決賽,最後剩下3隊作總決賽,冠亞季設獎金。

  除了搶孤競賽,潮屬社團總會亦同時在康寧道球場設盂蘭文化展,介紹這節日的緣起及發展情況,展品會圖文並茂,並首次邀請插畫家Stella So(蘇敏怡)繪畫10呎乘10呎高的盂蘭場地布局圖及神棚祭品布局圖,希望透過輕鬆有趣的表達方式,讓大眾認識盂蘭文化。另外,亦會向市民派發數千盒潮式五福臨門餅,其餅盒亦是由Stella So設計,漫畫風味濃。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