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內地消費首超投資 經濟拐點難定論

2015-10-05
来源:香港商报
中国的经济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但仍有巨大潜能,今年GDP增速到7%是大概率(资料图片)
 
  【香港商报网讯】今年上半年,內地消費首次超過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因而有聲音認為,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的格局轉變已經形成。近日,「內地經濟出現拐點」的說法更引發熱議。有專家對此表示,中國經濟向「消費驅動」轉型已是趨勢,但是否成「拐點」格局仍難有定論,不應忽視中國經濟將面臨的風險,因此處理好轉型與保增長的關係至為重要。也有學者指出,進入「新常態」後,以往舊的「雙輪驅動」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必須以創新驅動,才能為增長找到新的發動機。香港商報記者蔡易成
 
  消費首超投資助長拐點論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不少聲音認為,中國應更快地向「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發展。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就表示,「大陸經濟正式出現拐點,大陸經濟從投資拉動型轉向消費拉動型的格局成型,這是無可取代的大趨勢,當中會遇到周期性上升、下降,大陸以投資、出口為導向的增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經濟轉變的大帷幕已經拉開,投資人要掌握當中機會。」
 
  而日前統計局和商務部發布的相關數據也顯示,中國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新興消費和服務消費發展勢頭迅猛。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頭駕馬車」,消費升級折射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根據上半年經濟數據,消費首次超過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這或許是「拐點論」最有力的論據。
 
  不應忽略轉型風險
 
  對於中國是否已經形成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的趨勢,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是新常態的特點。他繼而指出,新常態包括三個含義,一是經濟增長由高速到中高速;二是結構優化,淘汰落後產能;三是投資和要素啟動轉為創新啟動。
 
  「原來我們靠投資來拉動經濟,而現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大於投資,這或許是一個轉折點,但是否已形成拐點仍難下結論。」郭萬達說。
 
  目前有聲音指,中國應更快地向「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發展,只有當消費增長變得強勢了,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才能得到遏制,甚至被扭轉。郭萬達卻認為,這種想法容易誤導人們忽略轉型的風險。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節奏的把握尤為重要,既要結構優化,又不能讓經濟掉得太厲害。轉型有風險,創新不一定有產出,結構優化有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產業空心化,消費的預期亦存在不確定,這些都讓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充滿了挑戰。
 
  GDP增速7%仍是大概率
 
  轉型意味著變化,變化往往會帶來不確定性,正是對這些不確定性的擔憂,影響著人們對中國經濟的觀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專家張立群表示,出現短期的波動在所難免,但經濟增長趨好的大勢是向好的,「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有望在今年完成。」
 
  「下一步的重點是供給側的調整。」張立群分析,以實體經濟為主,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啟動城鎮化道路,這樣「十三五」就會開局良好。
 
  郭萬達也表示,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國經濟有巨大的潛能、回旋餘地和內在韌性,完全有條件長期保持較高水平的增長,為世界經濟提供廣闊市場和堅實支撐。開放的中國將繼續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在他看來,正是擁有這樣強大的潛力,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到達7%仍是大概率。
 

  「能保持7%左右GDP增速已經十分了不起,要知道一個國家不可能總是保持10%以上高速增長。」郭萬達認為,中國政府主動調整增速,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質量和效益,而從消費比例的上升來看,這樣的調整已經初顯成效。 

  創新驅動是轉型出路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以往靠的是雙輪驅動:一輪靠製造業,號稱「世界工廠」,MADEINCHINA行銷全世界;另一輪靠房地產,號稱「世界工地」,房地產大躍進,供給老百姓。這種發展模式,確實形成了兩次造富運動,讓企業主和房產商賺得缽滿盆盈。
 
  但雙輪驅動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首先,迎來的是製造業的過剩,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低迷,中國製造業首當其衝,出現了大面積的「工廠倒閉潮」。在這一輪驅動失去了動力之後,就寄希於另一輪驅動,所以2008年至2013年間,中國房地產發展迅速,這就是經濟學家郎咸平所說的「冰火兩重天」,製造業低迷如冰,房地產高歌如火。

  製造與房地產「雙輪」失效
 
  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舊的「雙輪驅動」嚴重失靈,停滯不前,而新驅動仍未形成,是處於轉型期中中國經濟的最好寫照。
 
  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看來,要改變這種狀態,關鍵在於創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形勢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范劍平認為,「難」主要來源於中國傳統產業動力下降,其中以房地產和外貿出口為典型。從8月份數據來看,房地產的投資增速還在下滑;而由於世界經濟形勢不好,國外需求不足,中國的外貿出口比預想要差。
 
  目前,中國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由於傳統產業佔經濟比重相對較大,最近幾年,中國正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作為新增長點,但目前只是剛剛冒頭,產業還沒完全成型,未成為中國經濟強勁有力的新發動機。
 
  范劍平指出,去年以來中國出臺了很多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也多是在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央一再講定向寬鬆,不是讓資金放鬆後投入房地產等傳統產業,而是將更多力量花在引導資金流向創新活動上。此外,將來還要做一些結構性減稅、定向減稅,把有限的政策資源用在激勵創新上。稅務部門應更多地鼓勵培養未來增長動力的稅基,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雖然短期會面臨稅收減少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結構調整到位後,創新增長動力一旦形成規模,稅收所帶動的經濟活動提高,一定會帶來更大回報。」
 
  科技創新帶動三駕馬車
 
  過去習慣用「三駕馬車」看增長空間。范劍平強調,對中國來說,無論哪駕馬車,根本還是要靠科技創新才能擴大起來。
 
  在投資方面,中國國內資金很豐富,但大量資金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在他看來,原因在於技術儲備不足。過去中國和發達國家技術差距較大時,一些傳統產業靠模仿和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獲得市場競爭力。可由於產能過剩,現在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到頭了。
 
  但創新不同,范劍平舉例說,比如同樣是鋼鐵,建築用鋼是過剩的,但高端鋼材由於沒有技術,生產不出來,所以每年還要大量進口。因此,如果要繼續增加對鋼鐵的投資,就應把資金投到科技研發中,實現高端鋼材的國產化,最終實現進口替代。因此,中國的投資應由對鋼筋水泥的投資為主,逐步轉向以科技研發的投資為主,這就需要政策上有相應調整,盡快建立促進企業增加研發投資的政策體系。
 
  而消費方面,中國「大路貨」的消費品也大多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類似蘋果手機的高科技產品一代代生產出來,卻供不應求。因此,中國的老百姓並非不需要消費,而是消費需求已經升級,只有加大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中國的消費需求才能擴大。
 
  出口方面,中國的傳統電子產品在國際上有非常大的市場佔有率,但處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產品卻不高。因此,擴大出口就要通過技術升級,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在中高端方面擴大需求。
 
  范劍平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升,關鍵還是在於創新驅動,如果中國的科技進步了,裝上創新驅動這個新的發動機,那麼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出口,都存在擴大的空間。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