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清醒對待區選結果

2015-11-23
来源:香港商報
  城市智庫成員 理言
 
  本屆區議會選舉,建制派仍能獲得多數席位。不少朋友認為這是一次「民意逆轉」,反映市民厭倦反對派阻撓民生發展。可是筆者認為,區議會選舉性質特殊,選民多數關心細小社區事務,態度也較保守,不能完全反映全港性的政治取態,所以不能輕言「民意逆轉」。
 
 
  不能輕言「民意逆轉」
 
  區議會的性質只是諮詢機構,而且選區分割零碎,經常以屋恏為單位,選區名稱往往暗示它的社區性質,所以區議會在選民心中就是一個「去政治化」的、聚焦社區事務的機構。如果候選人設置政治議題,談政制,談京港關系,選民與其說支持或反對,毋寧說是無視和忽略,因為這不符合選民投票的動機和預期;反過來說,投票結果也不能說明選民反對或支持候選人的政治立場。
 
  而由於選區零碎,選民人數少,人口流動比率亦低,使選民和候選人之間容易建立感情,這種感情是建立在實質人際交往上的,而非通過媒體塑造的政治形象,令選民投票時考慮「人情」多些,趨向保守,不會貿然改變傾向。最近「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顯示,較多選民傾向投給現任區議員。建制派蟬聯多數議席,應該理解為一種慣性,而非選民重新選擇政治立場的結果。
 
  何況,有些反對派、特別是「本土派」可以操作的政治議題,也和社區民生有關,并非不可利用,比如跨境學童和北區學位問題。可是這種議題對於小至一條屋恏的選區來說也嫌太大,唯有整個區議會撒豆成兵群起響應,才可制造議題,而「本土派」暫時無法進行這個規模的選戰,與傳統「泛民」也須妥協,所以本屆的「傘兵」沒有怎麼提及;然而這是「本土派」的自身問題,不代表民眾反對他們提出那些「本土主義」口號和政策。
 
  立會選舉才見真章
 
  觀乎去年占領期間青少年的態度,仍是不能大意,以為他們和年紀較為成熟的市民一樣,更不應以為民意已經「逆轉」。去年占領事件后期我們所謂「逆轉」是指一些本同情反對派的成年市民目睹反對派的行徑后放棄立場,但是并不包括年輕人。近年年輕人的「去中國化」思潮雖然不能說是主流,但亦尚無歇息的跡象;當明年「首投族」誕生,加上比例代表制,本土派不是沒有增加議席的可能。
 
  明年立法會選舉才是政治立場的對壘,是判斷愛國陣營是否穩固的測試。它與區議會選舉相隔不是很久,區選之后愛國陣營的態度很有可能影響選民的觀感。筆者擔心一旦建制派贏得區議會多數議席,宣稱這是一場政治上的民意勝利,可能會使一些本來希望建制派帶領發展和改革的人士失望,讓他們覺得建制派無視或扭曲民意,粉飾太平。因此筆者以為,建制派應該冷靜對待區選結果,盡早把目標放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并腳踏實地擬訂符合香港整體、各個階層利益的政綱,勿讓反對派「抽水」。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