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1

董明珠不是羅永浩 格力也成不了錘子

2016-02-01
来源:IT時代周刊

  格力做自己的手機,很有一種當成明星定制機來做的感覺,最典型的是開機畫面,因為除了明星手機,基本沒有一家常規的手機廠商會把自己的開機畫面設計成自老板以及老板的寄語畫面,這種口味直接奠定了格力的產品基調,且不說他是好還是壞,至少是非主流的……

  董明珠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說要做手機,格力就推出了自己的產品,然而做手機和做好手機并不能劃等號。

  中國的手機市場百無禁忌,不客觀地說,只要花錢都能摻和一腳,所以你會看到有明星機、互聯網手機、傳統廠商的定制機等出于各種目的而出現的手機產品。

  主觀上智能手機越來越成為智能家居和物聯網體系的中心環節進而演變成傳統廠商搶占流量入口的工具,客觀條件是國內智能手機產業鏈成熟的足以讓廠商花錢就能推出自己的貼牌手機。

  撕出來的人氣不一定是好事

  過去一年時間,國產手機行業最熱鬧的詞是“撕X”,磨嘴皮子成為了這個行業的標志性特征,不管是高管之間的斗法,還是公關層面博弈,格力也無出意外的成為了“撕X”隊伍中的一員。

  “小偷,騙子”,這是作為格力掌門人的董明珠給對手同行的評價,有趣的是,《中國企業家》雜志卻一反常態的認為董明珠是理性的,對于格力手機的營銷而言是必要的。

  參與口搏,對格力而言弊大于利,錘子就是前車之鑒。董明珠之前,羅永浩在手機行業中鬧得可謂是“天翻地覆”,從業界知名的品牌到微小的個人用戶,基本上被羅永浩罵了個遍。

  不可否認,羅永浩和錘子手機通過這種方式快速的積攢了大量的人氣,再加上產品本身的表現還不錯,不少路人轉粉,然而老羅在罵戰中的帶來的負面效應卻并未就此消失,“喬定機,羅定逼”(喬布斯重新定義手機,羅永浩重新定義傻逼)這句話無數次的出現在各大網站的跟帖里,以至于在后來的發布會上,羅永浩不得不逐一的引用網友的調侃,通過這種方式來減輕負面消息對錘子品牌的傷害。

  一直到錘子T2發布,仍然有一大部分人對老羅這種靠不斷刷新認知下限,然后通過產品的去給自己洗白的方式不認可,羅永浩在創業初期的“不擇手段”對錘子的品牌傷害不僅在持續,甚至越演越烈,而老羅卻只是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刻薄的批評過媒體編輯們喜歡過的品牌”,而在對無法寬容自己的觀點,老羅在搜神記中對話馮唐時,卻用“那是他們心里不健康”來定性這群不認同羅永浩方法論的人。

  品質不入流

  產品拿出來了,第二代也馬上要全渠道鋪貨,格力確實做到了,只不過這種做到是基于客觀條件,前面說了,手機行業代工體系已經足夠成熟。

  由于沒有切實的消息,我們不能直接把格力手機和貼牌機關聯在一次,但是如果從品質的角度來看,第一代格力手機在品質方面的表現實在不入流,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及貼牌產品,山寨廠出的一些高仿產品都要比格力手機出彩,這恐怕與在中國家電行業深耕多年的格力身份不符,相比之下,作為新秀的錘子,卻先后拿到了IF、星火工業等設計獎。

  關于格力手機的評價,我們找到了一些媒體的評測,大致的觀點有“這貨1600元?”、“499元不能再多了”、“配置糟糕,拍照畫質失望”,“三年不換成了笑話”。

  不太入流的品質直接讓格力在手機市場吃了閉門羹,最終銷量只有5-6萬臺,要知道這還是在經銷商報銷的情況下實現的,可能這個數字對于格力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一家初創手機廠商甚至是老品牌,這樣的銷量恐怕熬不到第二代產品,大可樂手機倒閉、天宇停工、夏新尋求出售都是先例。

  對比之下,董明珠曾經在眾多媒體面前胯下的5000萬臺銷量,對現在的格力來說,用天文數字來形容毫不為過,這種放衛星式的口號,很難讓人把她和在格力一路打拼過來,甚至被稱之為營銷女王的董明珠聯系起來。

  格力的專利不等于格力的手機專利

  董明珠做手機,清楚的認識到了專利的重要性,這種未雨綢繆的眼光確實是在基層摸爬滾打上來的高管高瞻遠矚的地方,也因為如此,董明珠在這方面也沒有口下留情,比如炮轟小米“如果雷軍沒有技術創新,沒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就輸定了”。

  如果只談專利,董明珠的這些觀點是值得認同的,但需要明確,或者說被董明珠混淆的一點是,

  “格力持有的專利,不等于格力的手機專利”。

  過去近30年的時間,格力一路走來,在家電市場做了大量的專利儲備,截至2015年,格力有的專利累計14000項,其中近5000多項是發明專利,被譽為是中國空調行業中擁有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也是唯一不受制于外國技術的企業,但問題就在于此,格力的專利多數來自于空調行業,或者說制造業,而手機市場的命脈是通信專利,這個領域不是格力的專長。

  樂觀的說,格力可以在通信行業和競爭對手,供應鏈的廠商進行一定范圍的交叉授權,悲觀的說,格力在手機市場的通信專利持有量約等于零,所以董明珠手里的專利武器并不可怕,腰板也沒有說的那么硬,至少在手機市場是這樣。

  對董明珠和格力而言,做手機真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格力手機

  預計的銷量和現實的銷量差了1000倍

  如果說格力空調一年賣5000萬臺,這是一個絕對可以得到認同的數字,但如果說格力手機一年要賣5000萬臺,那么這個數字絕對浮夸,盡管從一個消費電子市場進入另一個消費電子市場,本質上不算跨界,但對于格力來說依然陌生。

  單純的直說銷量,錘子手機第一代賣了25萬臺,一加手機1的銷量是150萬臺,奇酷360的第一年預估銷量為500萬臺,樂視超級手機則是400萬臺,已經在國產手機行業摸索了多年的魅族銷量也只有2000萬臺,初來乍到的格力就把自己的銷量喊道5000萬臺,我們不能說董明珠這樣對外夸海口是亂了心智,但用浮夸來形容絕不為過。

  最終,公布成績單的時候,擺在格力面前的現實是只賣了5萬臺,差了整整1000倍。

  格力的浮夸不僅體現在銷量的預期上,也體現在產品細節和理念上。

  格力做自己的手機,很有一種當成明星定制機來做的感覺,最典型的是開機畫面,因為除了明星手機,基本沒有一家常規的手機廠商會把自己的開機畫面設計成自老板以及老板的寄語畫面,這種口味直接奠定了格力的產品基調,且不說他是好還是壞,至少是非主流的。

  如果說產品有信仰,用老板的開機畫面來傳遞信仰并不是不可,甚至有可能變成創新,然而這種做法對董明珠和格力不合適,因為在手機市場,格力沒有忠實用戶群體,沒有忠實用戶,就談不上信仰。

  回到生態系統上來,越來越多的廠商在自己的硬件之外,打造軟件和服務生態,通過一整套的產品和服務圈住用戶,連羅永浩都在這方面有所嘗試,比如以Smartisan OS為切入點培育自己的用戶基礎,而在這方面,格力手里只有一臺并不怎么起眼的手機,這也讓人很好奇,沒有太多的故事擺在臺面上講,董明珠和格力真的希望靠賣這樣一款手機來賺錢?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