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中產階層遭遇股災洗劫 暴露出什么問題?

2016-02-04
来源:腾讯财经

  轉自微信公眾號 郭施亮

  從2015年6月中旬至今,中國股市經曆了多輪非理性的下跌行情,期間股市還經曆了18次的“千股跌停”局面。對於這種極為不正常的市場表現,也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曆時半年時間的股災風波,雖然至今仍未有完全終結的跡象,但其所造成的沖擊影響也是相當驚人的。其中,在這系列的股災風波中,傷得最重的,莫過於國內的中產階層。或許,從最近半年中產階層的財富縮水程度來看,他們可以稱得上是連接股災風波中的最大犧牲者。

  對於中產階層的定義,或許有著不一樣的說法。但是,按照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擁有流動資產達到150萬元以上的群體,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的中產階層。然而,對於這類群體,他們基本處於社會中等層次以上的群體,且他們前期的大舉入市行為,更多體現出其看好中國經濟改革前景及資本市場發展前景的良好預期。

  但是,經曆最近半年的股災風波之後,他們卻淪為了股災最大的犧牲者,甚至有的家庭因系列的股災風波而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

  “成也資金,敗也資金”當屬多年來中國股市的真實寫照。然而,在近年來,隨著多項創新型工具的大肆引進,市場的創新進程也得到了迅猛地提速。其中,就在2014至2015年,當屬高杠杆資金工具全面激活的關鍵時點,但在這系列創新型工具得到全面激活之後,卻逐漸暴露出中國股市過快創新的負面弊端,甚至淪為了之後股災風波爆發的根源。

  其中,杠杆資金規模的迅猛膨脹,當屬14、15年市場的真實寫照。以場內融資業務規模為例,在14年7月初,即牛市啟動之初,當時滬深兩市兩融餘額僅有4500億元。到了14年11月中下旬,這一業務規模飆升至7000億元以上。

  但是,對於場內融資業務而言,因其具有相對完善的風控體系,其本身規模的快速增長並不會構成過多的系統性風險。相反,進入2015年,場外配資等業務規模的迅猛增長,以及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任性進行股權質押等行為,卻誘發了當時市場潛在風險的迅速膨脹。

  事實上,與場內融資業務相比,場外配資業務潛在的杠杆率更為驚人,經常可以達到3至5倍以上的資金杠杆率。更有甚者,還可以達到10倍乃至以上的高杠杆倍數。與此同時,因這類配資業務基本遊離於監管機構的監管,而一旦其規模得到迅猛地膨脹,則其潛在的風險也是相當巨大的。

  筆者認為,對於前一輪牛市行情,我們可以把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劃分為市場“加杠杆、放大泡沫化”的階段。然而,在2015年6月中下旬以後,市場卻進入“加速去杠杆以及加速壓縮泡沫化”的階段。

  “成也杠杆,敗也杠杆”無疑是這一時期市場的真實體現。但是,在15年6月份之後,市場加快“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舉動,卻間接成為股市暴跌的助推器,期間市場還因短暫性發生流動性危機,而導致千股停牌等現象。

  “去杠杆化、去泡沫化”是牛市過後的必然趨勢。但是,過快實現“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動作,卻會從本質上毀掉股市走牛的根基。由此一來,在市場過快“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影響之下,第一輪股災由此產生。

  經曆了一輪非理性的下跌風波之後,隨著國家隊資金的大舉入場,股市終於在去年7、8月份有所回穩。但是,好景不長,在隨後市場再度對存量配資采取加速去杠杆化的舉動之後,市場脆弱的神經卻再一次受到沖擊。此時此刻,在市場投資信心略有好轉之際,過於急躁的去杠杆化動作,卻給股市人心帶來了又一次的沖擊影響。

  進入2016年,本以為市場會迎來逐步穩定的行情。殊不知,被寄予穩定市場預期的熔斷制度,卻因“水土不服”而成為了股災升級版的間接助推器。顯然,經曆了年初接連兩次的股市暴跌走勢之後,原來市場相對穩定的運行趨勢卻再度扭轉,這一幕也加劇了股市深陷熊市行情的預期。

  時至今日,A股市場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暴跌近50%,而市場也再度重返“2”時代。然而,經曆了最近半年的股市行情,卻給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尤其是處於中產階層的投資者帶來沉痛的打擊。不過,回顧這一系列非理性的股災風波,實質上卻暴露出這幾點本質性的問題。

  其一、前期市場盲目引進高杠杆工具等創新型工具,為日後爆發的股災埋下了隱患。然而,借助這一系列的股災風波,卻給市場帶來了沉痛的教訓。顯然,任性創新、盲目引進高杠杆工具讓市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其二、政策朝令夕改,盲目追崇歐美先進的市場制度,卻遠離自身市場的運行特性,這是致命傷之一。顯然,對於任何政策的出台,管理者更需要充分考慮到市場自身的運行特色。否則,若盲目引進國外先進的市場制度,卻容易導致制度的“水土不服”。

  其三、市場融資與投資功能的過度失衡發展,最終將會毀掉股市的牛市根基。實際上,對於一個健康的股票市場而言,其融資與投資功能基本處於均衡發展的狀態。然而,如何靈活借助市場化的手段或者是市場化的政策來調節股市的運行節奏,卻直接考驗著管理者的治市智慧。與此同時,在市場運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提升監管者自身的監管能力以及處罰的力度,而且更需要彌補市場中的制度漏洞,讓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得到平等競爭的機會。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