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三體》背后的劉慈欣

2016-03-07
来源:香港商報
  我只願意向未來走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
 
  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憑藉小說《三體》榮獲雨果獎,其創作的《三體》等一系列小說也成為網上和實體書店的熱門暢銷書。而這位科幻作家平時卻很低調,曾坦言:如果斷了郵件和手機,真的不會被人認出。隨著作品的大熱,讀者對幕后的劉慈欣越發好奇,有人覺得他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他真實的生活,真正的想法是什麼?跟隨本報記者,走近劉慈欣。香港商報記者胡薇
 
 
  我不知道哪里是家鄉
 
  劉慈欣是山西陽泉人,大學畢業后的20年間,他一直在山西陽泉娘子關發電廠工作。作為計算機工程師,他白天在廠區上班,晚上住在旁邊的家屬區里,一步步走向科幻創作的道路。當問起劉老師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對家鄉的感覺?劉老師回答:「家鄉這個概念因人而異吧!可能家鄉對很多人很重要,但對於我來說可能不太一樣,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把哪個地方真正看作自己的家鄉。我的老家在河南,但我只在老家住過兩三年,所以到目前為止任何一個地方對我來說都沒有家鄉的感覺,沒有歸宿感,只是我在這生活而已。當然我也不討厭這些地方,只是離開時沒什麼留戀之情。家鄉對我來說到目前為止沒有多大的意義。我不知道哪里是家鄉,也許以后會找到一個地方能讓我產生家鄉的感覺。」
 
 
  引力波離實際運用還很遙遠
 
  今年2月,美科學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完成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后一塊缺失的「拼圖」。這個被譽為能洞悉宇宙起源的引力波在《三體》中曾被多次提及。作為作者,他是怎麼看引力波?
 
  劉慈欣說:「引力波專業上是很復雜的東西。從物理上我并不懂,把它放到科幻里面只因為它有一個特殊的性質,它能夠穿透物質的障礙傳得很遠,不衰竭,衰減很小,這是把它放在包括《三體》在內的科幻小說中的原因。從現在的所了解的來看,它在未來主要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東西,我們通過它認識宇宙。但是運用在具體生活中還很遙遠。比如說用在通訊中最有可能,但首先要產生出足夠強的引力波,而這需要巨大的能量,就是把整個太陽系的質量發到一塊震動、碰撞,產生的引力波也是很微小的。從這方面來說,我認為它離實用還很遙遠,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有這件事情。」
 
  最好的時代是現在
 
  劉慈欣在一篇博文《時間足夠你愛-最糟的地球,最好的宇宙》中,講述了他的創作經歷。是父親的三句話奠定了他的寫作核心。他說:「雖然走了一百年,中國科幻文學至今也是剛啟程,來日方長,時間足夠你愛,」假設真的有時空旅行,劉老師會嚮往哪個時代?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我一直堅定的認為,目前的中國是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代。如果真有時間旅行的話,我不願意去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我可以向未來走,我絕不會向過去走。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哪怕被人們贊美的盛唐時代,比起現在來都差得遠,包括人們的生活、社會、政治、經濟。雖然現在這個時代也有很多缺陷、有著很多不好的地方。很簡單,現在大家肯定是生活在最富裕的一個時代,從這點來說它肯定是最好的時代,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是最根本的東西。這是一個硬標準。」
 
  對近期「中國未來不久可能面臨大洪水」的熱議,劉老師的看法是:「這種論調在我的記憶中,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不斷的出現,認為『中國馬上就要崩潰了』的論調一直延續到現在。」而現在在我看來,中國出現崩潰現象、「大洪水」的可能性比過去更小了。我看不到2017年中國會發生滅頂之災。任何一個有點理性的人都不會做出這種判斷。
 
  螞蟻無法理解人類在說什麼
 
  從小到大在電視、電腦以及科幻小說中出現最多的就是外星人,自己也曾經多次幻想與外星人見面的場景。作為科幻小說家,想必這種情形也曾多次出現腦海中。假如劉慈欣與外星人會面,最想說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當然是用各種方法請他們把更多的知識傳達給我們。首先想知道最基礎的問題,包括對宇宙最基本規律的認識,和我們人類認識到的有多大的差別?另外,他們所認識到的宇宙最基本的運行規律是什麼?這個有多種可能性,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連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都不知道,我們更難以推測真正的外星人和我們見面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會有無數種的可能性。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我們和外星人之間根本沒法互相理解,如果外星人能夠跨躍千萬光年的距離到人類的世界來,說明它們技術上比我們要先進得太多了,可能我們和它們的差距相當於地球上螞蟻和我們的差距。這樣怎麼交流?隨著相互之間慢慢的溝通,相互之間可能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交流,但是一開始,我覺得可能它們能理解我們,我們可能根本沒法理解它們。就像螞蟻現在沒法理解人類在干什麼。
 
  歷史最缺失的是細節
 
  劉慈欣曾在《寫給女兒的信:兩百年后的世界》中,大膽想象了兩百年后的世界。若要寫一封留給五千年以后人類的信,他會對子孫后代說些啥?假設人類滅亡,作為最后一位僅幸存者,將會留給整個宇宙什麼遺言?「盡可能把我們目前真實的生活,特別是細節性的東西告訴五千年以后的后代,因為我們研究歷史,對歷史上最缺的東西可能就是很細節的東西,包括以前人們怎麼生活的?他們怎麼想的,他們的喜怒哀樂等等,這是我們現在最難以知道的。
 
  可能對五千年以后的人們也是這樣的。倒是可以把未來的各種預測寫上,讓他們看看對不對。而如果作為幸存者,我肯定比較現實的一個人,我不會留下那種多愁善感的、很文藝的詞語。我會用盡量簡單的語言把人類的整個歷史回顧一遍,包括怎樣從石器時代到農業時代然后發生工業革命然后一步一步走到現代文明,把我們毀滅的原因也列出來,留下人類的墓誌銘。假如人類真的毀滅的話,其它的任何留言沒多大的意義。」
 
  記者手記
 
  我在去年底廈門的一次活動中遇到劉慈欣老師。他很低調,著裝樸素,采訪間沒有多少記者認出他來。我核對了一下嘉賓名單,即刻抓住采訪機會,訪問到了這位剛剛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家,同時也約了專訪。從準備到落實,足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包括徵集網友問題。采訪提綱發過去,生怕問題太多,可能會被刪減。然而他不但認真地回答問題,采訪過程中還耐心地答了一些未被提及的話題,看出他做人的真實,做事的認真以及對宇宙萬物的人文關懷。據悉,被改編成電影的《三體》進入到了后期制作階段,劉老師透露,不出意外今年下半年會與大家見面。
 
  答網友問
 
  科幻小說不是宗教小說
 
  問:韓松說「科幻小說的本質是宗教小說」,贊同否?您對宗教怎麼看?
 
答:我不是太贊同,但他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可能科幻小說表露了一種對整個宇宙的敬畏感,和宗教的感情類似。宗教在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有對造物主的敬畏感。但是科幻小說和宗教有區別,科幻小說基本上來自於科學。它是科學技術產生的文學題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宗教也不一樣。所以說科幻小說我不認為它是宗教的小說,它還是跟科學的關系更緊密。
 
問:下一部作品什麼時候出?是否在創作?
 
答:在創作,比較慢,需要時間。具體什麼時候我也說不好,因為這中間可能有別的事情在耽誤。作品百分百可以肯定的是科幻小說。有很多種題材可以選擇,盡量和以前寫過的包括《三體》的題材有所不同。一個人一輩子要認真寫,寫不出多少書的。甚至有些作家一輩子只寫一本書也很正常。你要認真去寫,它的時間是以你一生的時間來衡量的,可能在你人生的某個階段寫出一本書來,不可能說等個幾個月、一年就能寫出來。寫《三體》從醞釀到出版花了十多年,從《三體》最后一部出版到現在就已經5年時間了。
 
問:《三體》的大熱對往后的創作有影響嗎?答:不會有壓力,恰恰相反,消除了壓力。因為這本書如此成功即便以后再也不寫的話,不論從各方面來說你也能說得過去。去除了壓力,不光是有《三體》還有別的作品,作為科幻作家,你已經完成了一部你的使命了。問:能不能發條微博?
 
答:沒有玩微博,首先要有話,不能為了發微博而發微博,我有博客,博客上有很多信息。
 
問:日本目前在大量收購稀土,是不是在為未來戰爭作儲備?
 
答:戰爭的可能性不大,我認為他進口稀土是做戰略儲備或商業儲備,最合理的解釋是,稀土資源目前很有限,而且是必須的資源,不可能用別的東西代替。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它很可能會有一個戰略:把需要的、不可替代的,別的地方又得不到的資源先存儲一些,以防發生意外。當然商業上的解釋,把大量的稀土存儲起來,不可再生的資源以后可以高價去賣。造武器不可能,稀土目前主要用於電子工業各方面。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陽泉人,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陽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2015年8月23日,劉慈欣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同年10月18日,憑藉《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并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勛章。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