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經濟自由是港核心價值

2016-04-12
来源:香港商報

  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 白仲祺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周末在他的博客分享了一個故事,講及他的父母從內地來香港,原計劃直接移民到美國,但到最後,因為申請需時,在香港一留便是十多年,一直到生下兒女之後才移民,所以曾司長是在香港出生,而不是在美國。曾司長藉著自己的故事,提問其實所謂「香港人」這個身份,代表什麼?香港確實是個移民城市,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不是為了福利,而是要找個有經濟自由的地方來幫自己找出路。這就是令香港成功的原因。

  珍視低稅和高度自由

  在1940至60年代,香港人口因移民的緣故由50多萬一直增加到300多萬,增速驚人。而且這種人口流動,亦大大給予了香港人一種國際公民的身份。像曾司長的例子,雖然他生在香港,但之後移民到外國。而像很多移民外國的人一樣,到最後曾司長還是較喜歡在香港生活,所以選擇回流。無論是定居香港,還是移往其他地方但最後回流的人,都同樣珍視在香港居住的自由。

  香港是一個低稅率和高度自由的城市。很多從外國來香港定居的人,就是看上這裏稅率低,鼓勵高效率高生產力的人。但今天民粹主義充斥香港,令很多人以為只要增加稅率,就能支付更多的政府開支。事實是這樣嗎?就算法國這樣極左傾、極高稅率的國家,亦在近年取消了向收入高於100萬歐元的人徵75%「超級收入」稅,原因就是這些富有人士如果要避開這種懲罰性的稅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離開法國。

  在香港,一直要求全民不經資產審查自動派錢的政客,看不到世界各地因為政府公營的退保而陷入破產危機。臺灣的年金在2009年開始成立,但到2012年已開始出現問題,被臺灣人批評為「龐氏騙局」。

  不可不論貧富地派錢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星期日的一個公眾諮詢會指出,雖然提議全民不論貧富退保是意願良好,而且以個人角度,她都希望不用審查,但始終要量力而為。看看世界各地的例子,證明在人口老化的壓力下,如果真正想幫助有需要人士,特別是老年人,其實更加應該將資源留給負擔不到基本開支的人,而不是不論貧富地派錢。

  當現時國際正在討論避稅等問題時,作為香港人,我們應該將我們自由經濟和低稅率這些令香港成功的原因向世界宣揚。幾十年前,我們父母或者祖父母來香港,是為了經濟自由。到今天很多來香港定居的人,也都是為了同一原因。這種經濟自由就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我們亦應該看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例子,明白盲目以為增加稅收就可以胡亂花錢,到最後只會害了真正需要幫忙的人。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