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中企海外投資盈利僅占一成多 礦業投資八成虧損

2016-05-25
来源: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記者 張舒

  兩年前,它曾一度被標榜為社會主義國家兄弟情誼的典范:南美洲第一架高速列車——迪納科至阿納科段高鐵,由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技術所支撐,縱橫交錯于委內瑞拉。

  項目建設之初,曾有大規模報道稱,這一技術投入將為委內瑞拉落后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然而,2016年初至今,該項目卻始終處于休眠狀態,中國管理人員們早已悄悄撤走。最終展示的,僅有一個位于入口處的破碎拱門,與項目當初充滿前景的開端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此之前,墨西哥政府也曾單方面擱置中國企業本已中標的高鐵項目。

  “其實,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遇挫的現象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王文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隨著“一帶一路”概念愈發被熱炒,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勢頭也越來越猛。然而,這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的投資、并購項目進展情況并不理想。“中國有兩萬多家企業在海外投資,90%以上是虧損的。”

  2011年7月初,中鋁宣布澳大利亞昆士蘭奧魯昆鋁土礦資源開發項目最終告吹,項目損失高達3.4億元;2011年6月,中國鐵建投資沙特輕軌項目虧損達人民幣41.48億元;2010年6月,中鋼集團在澳大利亞鐵礦石項目暫停,具體損失至今沒有數據顯示……

  日前,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據《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盈利可觀的僅占13%。

  礦業投資成最大“冤家”

  2014年4月,五礦集團旗下子公司五礦資源宣布,將聯合另外兩家國企,以58.5億美元收購隸屬于全球大宗商品貿易巨頭嘉能可斯特拉塔(G lencore X strata)旗下的秘魯L asBam bas銅礦。

  此后不久,上市公司吉恩鎳業、洛陽鉬業、馳宏鋅鍺也紛紛募資殺入海外礦業項目。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我國境內投資者已對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的1875家境外企業進行直接投資,從項目金額來看,礦產資源類投資占據其中近1/3。

  然而,與此相對的是,隨著購礦規模不斷增大,我國海外礦業項目投資虧損比例卻達80%。

  “許多中企仍在拓展海外礦業投資業務,但整體看,礦業投資實際失敗率達80%。”中礦聯常務副會長王家華說。

  2010年,吉恩鎳業曾募資投入加拿大皇冠礦業N unavik鎳礦項目,并參與印尼紅土礦冶煉(低鎳流)項目的股權合作。

  但截至2014年,由于其海外礦業項目建設周期拖長,并未形成任何盈利。公司被迫大幅增加借款,曾帶來較大財務壓力。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兗州煤業澳洲業務也被曝出虧損49.78億元的消息。而據當時公開數據顯示,其在澳投資總量早已超過440億元。

  其實吉恩鎳業與兗州煤業的遭遇,在近幾年的海外購礦熱潮下已經屢屢上演。此外,更為突出的是非礦產企業持幣盲目入市,“跨業”購買的新動向。

  2012年,中潤資源就由“山東中潤投資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潤資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由房地產向礦業全面轉變。

  但事實上,根據中礦聯數據,2013年以來,我國31.36億美元的海外礦權投資額中,非礦業、跨行業企業投資23.8億美元占比超七成。

  “不僅如此,與國有大企業尚且通過多元持股、引入基金分散風險相比,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非礦企業仍習慣購入100%股權。”對此,中礦開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經理常興國曾對媒體解釋稱,與美歐等國不同,中國企業海外購礦的融資來源集中于銀行貸款,項目負債杠桿率普遍較高。

  “礦業項目從投資到開發至少需花費數年時間,但民營及國有企業普遍存在以國內選礦眼光對待國際礦產資源的情況。”常興國坦言,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往往容易忽略后期成本。“尤其民營企業,雖然能籌集到購礦資金,后續開發資金卻往往不足。”

  “抄底”思維帶來風險

  那么,在此背景下,為何仍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前仆后繼地奔赴海外市場打拼?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熱衷于對外直接投資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取得長足發展的結果,是為了解決當前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壓力,也是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

  “這里面既有國內企業經過30年改革開放,隨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希望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以獲取更大市場份額、更高資本回報、更優資源配置、更強技術支持、更廣泛市場認同等而內生推動的戰略動機,也有因為國際貿易壁壘、國內生產成本提高、匯率變化等壓力而對國內企業產生倒逼的原因。”梅新育表示。

  而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出海”,折戟沉沙的投資事件也越來越多。“我們必須反思。”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也直言,“很多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方向性、戰略性角度就是錯誤的。”

  “賺快錢、炒短線、盲目追逐高利潤的思維主導著企業的投資行為,總是把別人的危機當作時機。”譚雅玲稱,所謂“抄底”,這是像索羅斯這樣玩金融的資本巨鱷玩的投機游戲,而任何一個干實業的企業都不應該有這種投機思維及心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確存在不規矩甚至違規操作的現象,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譚雅玲進而指出,“企業選擇投資項目,首要看的就是市場潛力與預期收益,緊接著就需要考慮各種存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而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往往有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

  “偏向虎山行”者仍很多

  “但即便如此,海外投資也不可能因噎廢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同行者仍不少。”近日,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長嚴介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該公司也正在尋求海外機會,“很快就會去東歐、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希臘考察項目,收購一些建筑公司”。”

  根據畢馬威(KPMG)最新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常態”。“在預期中國未來10年將會投放1.25萬億美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下,中國似乎即將進入‘全球投資者’的快車道。”

  “海外投資正幫助更多來自不同行業的中國企業進入新的市場,并獲取必要的經驗、技術、品牌和人力資本以加強競爭力。投資對象國也可受益于中國投資者所帶來的資金、經驗、具有成本優勢的生產資料以及更大市場機會。”畢馬威中國海外投資業務主管馮栢文曾表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與主要目標市場的現有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在基建及農業領域內成功發展。

  而多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方向及領域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

  近兩年來,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已經從傳統能源礦業的一家獨大逐步轉向房地產建設、TMT(科技/媒體/通信)、新能源、醫療衛生以及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對此,摩根大通亞太區副主席李晶曾對媒體表示,由于中國國企在鐵路、公路、橋梁等大型基礎設施方面具備技術和效率上的優勢,大多數發達國家歡迎中國國企在其市場上進行投資。

  “中國國企還可進一步探索海外投資模式,比如加大在發達國家市場的被動投資力度。”李晶稱,目前中國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已有相關投資,“但這些模式需要大力發展,這樣可以提高國企在海外的競爭力。”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