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香港自決」的社會意義

2016-07-14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在2015年11月第五屆區議會競選中,冒起於「佔中」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感到意外的不是香港出現了這一群人,而是他們人數少卻擁有不可小覷的影響。
 
  從此,這股勢力進入香港政治光譜。他們以鼓吹「香港自決」為最大公約數,其中不乏支持「香港獨立」者,故稱之為「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相應地,「泛民主派」被稱為「傳統反對派」。
 
  分離勢力欲沖決既有制度
 
  今年9月,更多屬於「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的政治團體參與第六屆立法會競選。他們標榜「香港自決」和「港獨」而與傳統反對派區別,是作為一種政治策略抑或具有現實社會基礎?如果只是一種謀取立法會議席的政治策略,那麼,「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將曇花一現。如果具有現實社會基礎,那麼其社會基礎是什麼?這一切是必須研究清楚的。
 
  7月7日《明報》「觀點」版刊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的文章《從不滿政治到不滿社會:本土派和民主派支持者的差異》(簡稱「李文」)。「李文」所謂「本土派」即本文所謂「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它指的「民主派」亦即「泛民主派」,筆者冠以「傳統反對派」。
 
  根據李立峰教授在今年5月進行的一項關於香港社會與文化轉變的調查研究成果,「李文」得出這樣的結論
 
  「民主派支持者非常不滿現時的香港政府和政治制度,亦同意社會上有強烈而不合理的貧富差距;但他們的不滿仍主要是集中在政府和大財團這兩個最主要的政治和經濟權力擁有者之上,他們對『社會』本身,並沒有比其他市民負面很多的想法。而且,近六成民主派支持者仍然相信,個人努力和能力仍然是決定人的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他們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就算改變不了社會,至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爭取到一些東西。
 
  相比之下,本土派支持者的不滿情緒,已經不限於政府和大財團這些權力擁有者身上。他們對籠統意義下的社會制度以至『社會』本身有非常負面的觀感。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相信努力和能力決定成就的,只剩下四分之一;相信社會制度整體上是公平的,不足兩成。」
 
  「李文」的觀點,固然需要其他類似研究結果來進一步證明,卻同不少人包括筆者的觀察相近。概言之,「傳統反對派」依然認為香港問題可以在既有制度內謀求解決辦法,「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則欲沖決既有制度,訴諸「香港自決」、謀求「香港獨立」。
 
  香港政治是全球巨變一部分
 
  香港政治這一變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當前全球巨變的一部分。
 
  以最近英國公投脫歐來印證。大多數英國公民出乎精英階層的普遍預期而支持英國脫離歐盟,將會由時間和事實證明是一項不理智的選擇,卻有深刻的現實基礎。它反映英國大多數公民不僅對英國的保守黨政府和歐盟的制度不滿,而且對英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都不滿、對於歐盟則喪失了信任。
 
  今天,流行大西洋兩岸並向太平洋西岸蔓延的西方「政治瘋狂」的主要徵兆便是,精英與大眾空前嚴重地對立。凡是大眾能以選票作決定的,都違背傳統的「政治正確」,而企圖顛覆現行制度。
 
  青年問題尤為嚴重。6月16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沙拉肯濟奧爾(Sarah Kendzior)的文章《為何美國青年放棄資本主義?》(Why Young Americans Are Giving Up on Capitalism),稱:「根據今年4月哈佛大學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對資本主義的支持率跌到了歷史新低。這個年齡段的受訪者中,51%的人對資本主義表示了強烈抗拒,只有42%的人支持資本主義。3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持社會主義。哈佛大學的這項調查與2012年美國皮尤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不謀而合。」深入分析,這些青年人不反對「資本主義」概念,而「反對資本主義在當今時代的實踐方式」。
 
  香港「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以青年為絕大多數,原因不是「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而是未能全面準確地理解和執行,以及特區管治和施政乏力、以至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性矛盾越演越烈。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