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詩意建造——尋訪彼得·卒姆托建築

2016-07-18
来源:荔茗文化

   “卒姆托敏銳的創造力不僅僅體現在單一的建築上。他的建築傳達著對地域、本土文化遺產以及建築史的尊重……如同那些技藝精湛的工匠,他擁有靈巧的雙手,從雪松木瓦到噴砂玻璃,所有他使用的材料都體現著天然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使建築具有了永恒性。”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於瑞士巴塞爾。

  這是2009年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評委會主席對當年獲獎者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評價。這位建築界低調的人物,獲獎前外界對其知之甚少,獲獎後更添神秘性,就如同他所在的國度瑞士給人的印象一樣。

  在進修藝術與體驗設計課程中,我了解到卒姆托及其建築作品,並產生濃厚的興趣。找來卒姆托的相關著作進行閱讀,對《建築氛圍》最為印象深刻。卒姆托曾說:“我對建築具有瞬間就能做出反應的能力,我把它當作一種氛圍(atmosphere)。當你遇到一座建築,它深入你的心中,能在你記憶與感情上留下痕跡時,我想那就是我要做的建築。”

  卒姆托認為,用來形容建築品質的最合適的詞,就是“氛圍”(atmosphere)

  在瑞士這個多山的中歐小國,卒姆托如同“時代的傳教士”,用自己的天真、熱情與執著,實驗著建築的返樸歸真與原始魔力。在相關閱讀的過程中,最使我感動的是卒姆托的“慢”——這個與工業時代、信息化社會格格不入的性子。卒姆托稱自己做的建築為“慢建築”,如體量不大的瓦爾斯溫泉浴場,也經過了反複修改方案,多次試驗,十年後才最終完美面世。

 

  十年磨一劍的瓦爾斯溫泉浴場

  要了解卒姆托的建築,首先還得稍微了解一下其生平。卒姆托出生於巴塞爾的木匠世家,其父對他寄予厚望,於是卒姆托一邊在學校上學一邊在家裏做學徒。1963年,20歲的他進入巴塞爾工藝學校,受來自德國包豪斯學院老師的影響,簡約的風格從此伴隨他一輩子。在經曆紐約求學並輟學後,卒姆托回到瑞士,1979年於格勞賓登州一個人口僅千餘人的村莊,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大多數建築師立足都市的時代,卒姆托的行為看起來似乎有悖常理。然而在我看來,這是卒姆托職業生涯的關鍵一步,他從此擁有了廣闊的自由天地,森林、原野、河流、雲彩、陽光、雨露,所有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將為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工作室員工不到三十人,卒姆托可以叫出每一位員工的名字。他要非常了解每一位員工的性格與所長,對建築作品親自監督與體受。在這如同隱世的山間,他像隱士般地工作、生活,遠離外界塵囂,最終創作出驚世駭俗的作品。

  “把建築物作為一個純粹的陰暗體塊來設計,之後,把光放進來,就像在鑿空黑暗一樣,仿佛光是滲入的一種新體塊。”

 

  這是卒姆托在《建築氛圍》裏提出的“萬物之光”(The Light on Things)理論。對光的應用,是卒姆托的拿手戲。我尤其鍾愛卒姆托的“光”,美麗簡潔,純粹靜穆,讓你的心瞬間靜默下來。

 

  “萬物之光”理論的實踐——克勞斯兄弟田野教堂

  克勞斯兄弟田野教堂(Brother Claus Field Chapel),當我第一次在書中看到這座簡單到完美的建築時,一下就被打動了。這座外形如方盒子的禮拜堂,入口為一個三角門,一次僅容一人通過;教堂的內部牆體內傾,向頂端彙聚;牆上無窗,但有許多小洞,光線由此進入;頂部是水滴形孔洞,“萬物之光”即由此穿射進來。神聖、莊嚴、神秘,即使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身處其中,大概也會被深深震撼吧。位於田野中的教堂,巍然聳立,卻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

  這座教堂的內部更加令人歎為觀止。在建造之初,卒姆托讓施工人員將112棵當地產的杉樹搭建起來,外邊用混凝土封閉,隨後用火將杉樹慢慢燒毀。火滅之後,混凝土與燒毀杉樹結合一體,留下了特殊印記,有如肉體升天的氛圍 ,宗教的主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克勞斯兄弟田野教堂之前,卒姆托其實已經建了一座教堂,同樣也是體量很小的建築,可見“慢”性子對他影響之深。這也是我本次朝聖之旅的第一站——位於瑞士一個名叫“Sogn Benedetg”的小鄉村的聖本尼迪克特教堂(St. Benedict Chapel),與田野教堂一樣,該教堂也與周圍的環境和諧交融,以至渾然天成。

 

  外形如水滴的教堂,美麗簡潔

  在前往教堂的路上,由於地處偏遠,我從蘇黎世出發,搭紅色小火車轉庫爾,再由庫爾前往蘇姆威格鎮,一路探幽徑,登雪山,曆經迷路、彷徨,最終才到達目的地。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教堂都美輪美奐。真正“登堂入室”的那一刻,之前曆經的辛苦都顯得不足道。不能用漂亮來形容,是完美,也才明白卒姆托為何因此件作品名揚國際。  教堂內部全部采用木材,卒姆托除了偏愛石材,還鍾愛木材。如同他在《建築氛圍》裏說到的:

  材料互相作用,並且顯現出各自的光芒,因此材料的組合就回帶來一些獨特的東西。同一種材質,可以有一千種不同的處理可能。

  教堂裏木材的不同處理,營造出一種宗教向上升騰的氛圍 ,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宗教的力量,而且是手工藝的回歸與原始生產力的美感。

  教堂之外,則是一片靜謐,仿佛世界的原初模樣。

  以上兩個教堂,作為卒姆托的代表作當之無愧,那么難道卒姆托是教堂“專業戶”嗎?當然不是。這就要說到他最早期的代表作——瓦爾斯溫泉浴場(Thermal Baths Vals)了,這也是《建築氛圍》裏常提到的案例。

  “我發現,當你做一座建築時,你設想那座建築處於沉寂當中,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我的意思是設法把建築做成一處寂靜的空間。我們的世界太喧鬧。”

  世界太喧鬧,那就把浴場建在山間吧。瓦爾斯溫泉浴場同樣位於瑞士山區,如何做到在阿爾卑斯山旖旎的自然風光中,矗立起一座人工建築而不顯突兀,這成為卒姆托設計浴場的起始點。

  要怎么做到呢?材料成為卒姆托的切入點。他選擇當地產白色雲母的灰色片麻岩,認為這種材質如同具有質感的肌膚,在與水的結合之後,“石頭與水有一種戀愛關系”。至於浴場內部,當水汽升騰,灰暗中,天光閃爍,處身其中,身體將神奇地產生一種宗教儀式般的神秘感。

  意料之中,瓦爾斯溫泉浴場大獲成功,雖地處偏遠,卻自此遊人不絕。而最初的設計起點也完美實現——浴場如同從山脈裏天然生成,成為所在場地的曆史與形狀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三處作品,卒姆托還有幾個重要作品值得一看,如庫爾藝術博物館(Art Museum Chur),老人公寓(Homes for Senior Citizens),羅馬廢墟遺址博物館(Protective Housing for Roman Excavations),布雷根茨美術館(Kunsthaus Bregenz)以及柯倫巴藝術博物館(Kolumba Museum)。這次只去成了聖本尼迪克特教堂,遺憾錯過其它,尤其是前往瓦爾斯溫泉浴場途中的意外導致與聖地失之交臂,但總有一天將完成剩下的朝聖之旅。

  最後,引用我很喜歡的這位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了諸多魔幻與詩意的天真的建築師一句話:“設計的過程,從居住開始最終回歸到居住。”或許,只有擁有這種與眾不同的天真,才可以營造出如此詩意的空間,也才能夠在小空間裏創造出巨大的能量。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