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郭德綱麒麟劇社停演 劇社:已屬不易

2016-11-21
来源:

   今年8月18日,被譽為“京城七大戲園”之首的三慶園,曆經了220年的滄桑變化,終於原址複建,重新開張。開張的頭場大戲就是麒麟劇社的演出。這家劇社由郭德綱聯合多位京劇名家創辦,當晚,郭德綱表演了京劇《左連成進京》,他還透露有時間就將來此演出,“能多來就多來”。

  然而,僅僅過去三個月,麒麟劇社便宣布暫停演出,劇社公眾號昨日發文稱,“這是劇社停演以來的第一個周末,一夜未眠到現在,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這種忽然空下來以後的無所適從。”

  劇社成立時郭德綱曾親自演出

  “麒麟劇社”名字來源於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藝名“麒麟童”的周信芳,劇社的宗旨為複排冷門劇目、弘揚京劇藝術,側重重新樹立京劇的“南派風格”,以及“策劃與其他領域的明星藝人進行跨界演出活動”。

  據郭德綱介紹,麒麟劇社的演員有來自專業劇團的演員、戲校即將畢業的學生、跑江湖的演員、老藝人等等,其中也包括郭德綱徒弟陶陽、李雲傑等專業學習過京劇表演的弟子。開張的前兩個月每周的周四、五、六、日連演四天,第三個月(停演前一個月)每周演出兩天。

  在劇社的開場演出中,郭德綱曾連唱了《蟠桃會賜福》、《王大娘鋦缸》、《左連成篡禦狀》三出大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透露,自己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唱了三四年的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都唱過”,而且唱戲對他而言意義重大:“唱戲、說書、說相聲是最快樂的事情,是我的生命。”他還透露有時間就將來此演出,“能多來就多來”。

  劇社如何生存一直在摸索

  對於麒麟劇社的經營問題,郭德綱在那次采訪中提到“這種民營劇團怎么生存下來,怎么跟觀眾市場打交道還都在摸索當中,慢慢來吧。現在不是掙錢不掙錢的事兒,是先有沒有人關注你。”

  昨日劇社的告別文章也側面證實了民間社團的這種無奈,“放眼今日京津滬的京劇圈,不乏各路青年才俊不甘現狀,或嘗試成立工作室,或舉行專場演出,一樣的辛苦忙碌,令人欽佩,然而他們終究離不開大院團的支持,且一年只有屈指可數的機會能演出自己想演的戲。再想想劇社的小角兒們,來到京城,在郭德綱老師搭建的這個平台上自力更生每周演出四天(除了最後四周每周兩天),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堅持了近三個月——這已然是一段漂亮的試水。換一批人還有誰能做到?”

  其主要演員之一的“八股檔”(網名)在微博上發文稱:“有理想的人是不配談理想的。”另一位演員賈懷胤發微博稱:“所有的言語在愛與痛的面前都是蒼白的……感恩觀眾、感恩兄弟、感恩劇社——我們或許只是生錯了年代……”

  停演凸顯民營劇團生存難

  麒麟劇社實行的小劇場京劇並不是新鮮概念。早在2000年,北京京劇院就開始推行小劇場京劇,作為副線產品,這種模式對於京劇的推廣也確實功不可沒。不過由於小劇場京劇的演出劇目出現萎縮,創新京劇叫好不叫座,民間劇社的經營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除此之外,缺少一炮打響的“名角兒”也是民間劇社的一個難題。就如同郭德綱成名之前的德雲社,只能在小范圍內口口相傳,卻無法得到大眾的青睞和捧場。

  在這點上,劇社的運氣比相聲社更差,“花錢聽相聲,說得好與不好,圖的都是一樂,可花錢聽戲,放著京劇名家不聽,為何要聽小字輩唱?”一位觀眾認為,京劇的欣賞門檻遠高於相聲,“如果我不能判斷誰唱的好不好,當然要聽名家的,才能值回票價。”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