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0

手機漲價背後的堰塞湖危機

2017-02-0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看到一幫人寫手機漲價,寫OPPO出貨發飆,寫蘋果大陸出貨不利,嘲笑小米,好像中國手機產業真要馬上再度騰飛,分分鍾打倒三星跟蘋果一樣。

  筆者想說,這一輪國產手機漲價熱,除了真正的品牌溢價,再沒有比單純打著消費升級的名義賣高價更虛幻的了。

  得承認的是,現在的手機質量確實越來越好。過去蘋果、三星的硬件與系統體驗,幾乎甩我們幾條街、拉我們一個摩爾定律的局面,一去不複返了。甚至,在硬件與系統體驗上,本地企業開始超越它們。

  這裏面有本土企業自己的努力,至少供應鏈、系統設計、軟硬件優化、應用體驗、服務觸達、品牌營銷上,都有很多進步。

  總之,高價是有品質基礎。但是這輪漲價,有更多原因:元器件與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營銷成本、渠道成本、三星電池危機引發的品質爭奪、供應鏈警報、彙率因素、毛利訴求等等。

  筆者要說的是,高價、漲價,真正的權力並不在本土企業這裏。

  除了華為有些品牌溢價,有一定議價能力,其他幾家手機品牌,有的貨去年剛到渠道手裏,都要折價才能出手。

  放在全球鏈條來看,本土企業其實也依然沒有多少話語權。在關鍵器件、材料,甚至模具、生產上,有幾個真正是土生土長的內地企業占據高位的?我們是有基於ARM架構的CPU、SOC、DSP、RF,基代芯片,但要看截至目前在品牌大廠中的應用。而且一部手機也不僅僅包含這部分。我們說的本地供應鏈,台灣地區略帶警惕而又捧殺的“紅色供應鏈”,其實是包括外企大陸分支的。

  過去,蘋果供應鏈保密甚嚴,同業想提前獲得它的供應鏈夥伴名單都很難。現在,看上去我們的企業甚至能把蘋果的供應鏈掀個底朝天了。這個裏面固然有蘋果創新存在的問題,有我們供應鏈追蹤能力提升的問題,但更有行業成熟度的問題。

  智能手機產業鏈確實高度成熟了。上下遊主流的玩家、產業鏈分布已經相對透明,品質都得以提升,大家在高位競爭,無形中抬高了一些門檻。但我們要看到的是,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的焦點,開始從過去的硬件、系統轉向應用與品牌營銷,殺得殘酷。

  以華為為例。過去一年半時間裏,它的品質、品牌影響力確實提升很快,跟其技術儲備、整體優勢有關。但它前一段也陷入因成本高昂的營銷吞噬了毛利,並沒真正賺到錢的尷尬局面。華為總裁任正非對此有些抱怨,餘承東歸因於讓利渠道太多,其實這裏面充分反映了競爭的白熱化,不是單純的渠道原因。有人說這是兩人唱雙簧,就是為了提價或渠道政策調整,筆者認為即使效果如此,任正非應該也不會這么用心。

  如果放在整個全球ICT業,其實還有一個背景值得注意,那就是摩爾定律開始撞牆了。大家的起跑線開始越來越接近,隨著競爭加劇,所有品牌面前那道圍牆越來越厚重,它們面臨同樣的困境。手機業看上去越來越光鮮,產品越來越牛,原始創新反而變慢了。空氣逐漸凝固,一種堰塞湖的氣氛越來越濃。

  品質上來看,並非是單個廠家有多牛,不過是水漲船高的表象。截至目前,本土企業並沒有真正建立起獨立的供應鏈,還沒有多少整體的品牌溢價,整個產業鏈的利潤分布並不均衡。當你笑話蘋果中國出貨下降那么多的時候,還是要算算自己的利潤。

  2016年,市場上全部國內知名手機企業利潤加起來,仍遠不如蘋果一家。所以,即使漲價、再漲價,未來一段周期內,也都別想超越蘋果。

  過去的排行也會很快發生變化。2017年,三星應該會卷土重來。

  它的電池危機,反映了過往一段供應鏈競爭白熱化、產品高度同質下的競爭扭曲。三星的品控其實是個心態與節奏的問題。

  但筆者判斷,經過這一危機,這家全球手機巨頭將會在品質與全球供應鏈方面發出更多威懾。甚至在未來兩到三季,手機行業會因三星形象重塑引發品質爭奪戰,從而傳導到整個供應鏈,導致2017年本土企業壓力更大。

  所謂高價,並非企業之福,也不一定是產業之福。打著高價旗號開始渲染漲價的本地手機產業,很可能已身處這一壓力的出口附近。2017年的日子應該非常焦灼,不會好過。

  反觀輿論圈裏那些持續力捧OPPO、華為,不斷反複嘲笑三星、蘋果中國以及小米的聲音。尤其是針對小米,除了持續鞭笞,還得出了“智能手機性價比成曆史”的結論,以此反襯其他品牌的高價、漲價動向。

  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只要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還存在,性價比永遠都不會消失。性價比不等於低價低質,高品質配個優惠的價格也是性價比。尤其在這個產業已經成熟的時期,想要買部爛手機回家都很困難了。

  這一時期,中國手機企業需要比以往幾年更加警惕才好。一個看上去最輝煌的時刻,往往潛藏著無數看不見的危機與隱患,向前揮拳的時候最好做好收勢與防守的准備。

  筆者的預感未必准確,但也從全球宏觀面與產業鏈的動向中感受到了異樣:哈蘇在跟大疆勾兌,哈蘇與萊卡的CEO辭職;三星正在高速換胎,2017年它會平衡更多;日本供應鏈企業重整;鴻海迎來1991年IPO後首個增長下滑財年。郭台銘口中雖重視大陸,但籌碼開始朝美、印兩國傾斜;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正不斷鼓噪制造業回歸,並強調保護美國貿易,很可能會制造中國企業的悲情。

  而我們還在熱烈談論自己的產品多么牛,明明被動漲價,卻非要打著消費升級的旗號做文章。高價、漲價並非一定是產業之福。這個周期,我們內心不但浮躁多多,還缺乏更深的危機意識。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