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財經觀察】債券通強化港金融中心地位

2017-03-1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楊志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國家準備今年試行「債券通」,允許境外資金在香港購買內地債券。香港近水樓臺搶得頭籌,有利於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香港繼滬港通、中港基金互認、深港通后,今年再迎來「債券通」,這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再度「加碼」,將為內地資本市場發展迎來又一大突破,也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連通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門戶的優勢地位。

  債券通具迫切性

  內地債券市場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截至2月末,債市託管餘額為64.8萬億元(人民幣),主要分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場外)和場內交易債券市場。其中,場外交易的銀行間債券市場覆蓋內地債市逾九成的未償還餘額,參與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相比起來,香港的債券市場薄弱,因較少發行債券,相反內地債券發行量大,因而內地及香港債券市場互通后對香港發展有利,不但可補本港「股強債弱」的短板,還可為金融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強化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對於本港金融業發展而言,啟動「債券通」比商品通、貨幣通及新股通更具迫切性,將進一步啟動本港債券市場,豐富金融產品,推動本港發展人民幣資產管理業務。本港金融業需要升級轉型,香港要爭取成為「一帶一路」項目融資中心,必須擁有一個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債券市場,這有助鞏固本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以及發展成為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

  「債券通」有助完善香港債市生態圈,香港目前債券市場規模小,「債券通」啟動可吸引海外機構在港設立據點,或通過「債券通」平臺投資中國債市。

  過去幾年間,內地債市的開放步伐不斷加速。2010年8月,央行放開三類境外機構運用人民幣頭寸進入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制度正式開始試點運行;2013年3月,央行允許獲得批準的QFII投資者申請進入銀行間債市;2015年7月,央行規定三類機構通過備案即可運用人民幣投資中國銀行間市場;2016年2月,央行取消了中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市的額度限制,并簡化管理流程。

  人民幣去年「入籃」后,躋身國際儲備貨幣之列,人民幣資產需求增加,三大國際指數機構或遲或早將內地債市納入全球債券指數之內。估計初期有千億美元計資金投入內地債市,債券通可說「生得逢時」。

  超級聯繫人機遇無限

  中國債券產品的優點包括:中國債市與海外債市關連度較低;內地息口周期與海外其他市場不同;加上債息亦較吸引,所以不少基金公司一直希望參與中國債市,可惜往往因進入管道較窄,只能「望門興嘆」。「債券通」推出,正好為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債券市場提供嶄新管道和更大便利,同時進一步帶動內地債券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化。

  在「債券通」機制下,兩地投資者可進入雙方場外及場內交易的債券市場,投資者可通過指定銀行開設特別的交易戶口進行場外交易,而場內交易則大致沿用滬港通的模式。債券通與股市的互聯互通相近,投資者的資金須在跨境債券銷售后匯回內地,而債券也不能轉倉到債券通以外的戶口,避免資金流出境外作其他用途的機會。

  梳理滬港通、深港通和正籌備啟動的「債券通」不難發現,中央都把金融開放的第一站選在了香港。從金融領域來講,香港的成熟度在亞洲位於前列。內地企業的海外上市,基本是從H股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叫紅籌股。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也是從香港起步。可以說,不少的市場開放都是從香港市場開始,積累經驗后再走向世界的。

  事實證明,香港作為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是「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視窗,其中蘊含無限的機遇。今年香港能夠在「債券通」方面早著先機,擔當海外資金配置內地資產、內地資金配置海外資產的雙向門戶,將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