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AI上線 記者下崗

2017-04-24
来源:香港商报

   

 
  獵雲網2017人工智慧產業創業創新峰會早前於北京召開,上百位人工智慧領域達人共同探討當今AI的發展創新與變革。我也瀏覽了大會相關議題,並聯想到:人工智慧將給傳統媒體帶來什麼新思路?新聞工作者會不會因此下崗?我認為,機器人和人各有所長,1+1>2,攜手共舞的效果更好。
 
  增加數量≠增加工作量
 
  哪一些文章適合用機器人?我認為,側重描述類、資訊類的文章。
 
  一:更冷門。比如,奧運會同時舉行的上百場比賽,從小組賽到決賽,傳統媒體難以面面俱到,機器人卻可以為每一場比賽寫報道,無論這場比賽多麼冷門和不重要。
 
  二:更快捷。2014年3月,美國加州發生4.4級地震,《洛杉磯時報》是在網站報道該消息的媒體,從撰寫到發布僅用了3分鐘。機器人在收到美國地質勘探局發來地震資訊的第一時間,迅速將資料內嵌至系統範本中,生成突發新聞。
 
  三:更全面。一家非知名上市公司財報可能不是主流需求,但是對於其投資人和股東卻很重要。以前因為人力不足或「關注度不夠」而被迫拋棄的新聞資訊,現在可由機器人生產。「人工智慧+媒體」彌補的正是人們關於新聞的長尾需求。
 
  解放記者≠淘汰記者
 
  記者應該如何體現價值?我認為,出彩的地方在調查文學和獨家專訪。
 
  我看過一部印象極為深刻的電影:《SPOT LIGHT》。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獨立調查小組調查天主教牧師性侵教區裏的孩子的案件,記者從一個案件中往回追溯,發現天主教牧師的性侵涉及多人,時間長達數年。在追查中,整個小組進行了查找牧師名錄、留存的剪報,以及不懈地採訪後,最後突破重重困難並成稿,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人工智慧無法辨別這是否是一個優秀的選題,也無法自主獲取一手資料,這是記者的價值所在。
 
  機器人難做獨家報道
 
  而對於財經高端訪談,講究的是記者與財經大佬之間的互動。就以我曾經在《香港商報》的「基金私房菜」為例。首先,需要通過活動、報道和財經大佬熟絡,至少讓受訪人不討厭你。
 
  下一步,在合適的時機提出專訪的邀約。在準備採訪的過程中,需要加深對受訪人的了解,包括過往成績、投資風格、擅長領域、個人經歷等等。在採訪的現場,需要靈活應變,察言觀色,從受訪者的陳述中進一步挖掘讀者的興趣點,最好記者本人也在金融上比較專業,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受訪人永遠不會和機器人談笑風生,更不會和機器人推心置腹。
 
  在我看來,人工智慧和媒體結合1+1>2,機器人可以承擔大部分「複製和黏貼」的純資訊報道,提升媒體傳播的速度和數量。解放記者的雙手,去做更為深入和獨家的報道。
 
  李逸嘉
 
  (逢周一刊出)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